通典卷第六十二 禮二十二 沿革二十二 嘉禮七
后妃命婦首飾制度 后妃命婦服章制度
后妃命婦首飾制度周 漢 魏 晉 宋 齊 陳 後魏 北齊 後周 隋 大唐
周制,追師掌王后之首服,為副、編、次,追衡、笄,為九嬪及外內命婦之首服,以待祭祀、賓客。追師,掌冠冕之官,故并主王后之首服。鄭玄謂:「副之言覆,所以覆首為之飾,其遺象若今步搖矣,服之以從王祭祀。編,編列髮為之,其遺象若今假紒矣,服之以桑也。次,次第髮長短為之,所謂髲也,服之以見王。王后之燕居,亦纚笄總而已。追猶治也,詩云『追琢其璋』。王后之衡笄,皆以玉為之,惟祭服有衡,垂於副之兩旁,當耳,其下以紞懸瑱。詩云『玼兮玼兮,其之翟也。鬒髮如雲,不屑也。玉之瑱也』是也。笄,卷髮者。外內命婦衣鞠衣襢衣者服編,衣褖衣者服次。」追音堆。,徒計反。髲,皮寄反。襢,知善反。褖音彖。
漢制,太皇太后、皇太后入廟,蔮簪珥。珥,耳璫垂珠也。釋名云:「簪,達也,所以達冠於後也。一曰笄。笄,係也,所以拘冠使不墜也。」簪以瑁為擿,長一尺,端為華勝,上為鳳凰爵,以翡翠為毛羽,下有白珠,垂黃金鑷。左右一橫簪之,以安蔮。諸簪珥皆同制,其擿有等級焉。皇后謁廟,假結,步搖,簪珥。步搖以黃金為山題,貫白珠為桂枝相繆,一爵九華,熊、武、赤羆、天鹿、辟邪、南山豐大特六獸,詩所謂「副笄六珈」者。詩傳曰:「副者,后夫人之首飾,編髮為之。笄,衡笄也。珈,笄飾之最盛者,所以別尊卑也。」鄭玄曰:「珈之言加也。副,既笄而加飾,如今步搖上飾,古制未聞。」其南山豐大特,按史記:「秦文公二十七年,伐南山大梓,豐大特。」徐廣注云:「今武都故道有怒特祠,圖大牛,上生樹本,有牛從木中出,後見於豐水中。」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,金題,白珠璫繞,以翡翠為華云。貴人助蠶制,大手結,墨玳瑁,又加簪珥。長公主加步搖,公主大手結,皆有簪珥。公、卿、列侯、中二千石、二千石夫人,紺繒蔮,黃金龍首銜白珠,魚須擿,長一尺,為簪珥。
魏制,貴人、夫人以下助蠶,皆大手髻,七音奠蔽髻,黑玳瑁,又加簪珥。九嬪以下五,世婦三。諸王妃、長公主,大手髻,七蔽髻。其長公主得有步搖,皆有簪珥。公特進列侯卿校代婦、中二千石以下夫人,紺繒蔮,黃金龍首銜白珠,魚須擿,長一尺,為簪珥。
晉依前代,皇后首飾:假髻,步搖,簪珥。步搖以黃金為山題,貫白珠為枝相繆,八爵九華,熊、武、赤羆、天鹿、辟邪、南山豐大特六獸。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,金題,白珠璫繞,以翡翠為花。元康六年詔改。
宋依漢制,太后入廟祭祀,首飾翦氂幗。皇后親蠶,首飾假髻,步搖,八雀九華,加以翡翠。復依晉法,皇后十二,步搖,大手髻。公主、三夫人大手髻,七蔽髻。公夫人,五。代婦三。其長公主得有步搖。公特進列侯夫人、二千石命婦年長者,紺繒幗。
齊因之。公主會見大手髻,不易舊法。
陳依前制,皇后謁廟,首飾假髻,步搖,簪珥。步搖以黃金為山題,貫白珠,為枝相繆,八爵九華,熊、虎、赤羆、天鹿、辟邪、南山豐大特六獸。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,金題,白珠璫繞,以翡翠為華。開國公侯太夫人,大手髻,七蔽髻。九嬪及公夫人,五。世婦三。其長公主得有步搖。公、特進、列侯、卿、校、中二千石夫人,紺繒幗,黃金龍首銜白珠,魚須擿,長一尺,為簪珥。
後魏天興六年,詔有司始制冠冕,各依品秩,以示等差,然未能皆得舊法。
北齊依前制,皇后首飾假髻,步搖,十二,八雀九華。內命婦以上,蔽髻,唯以數花釵多少為品秩。二品以上金玉飾,三品以下金飾。內命婦、左右昭儀、三夫人視一品,假髻,九;三品五蔽髻;四品三;五品一。又有宮人女官:第二品七蔽髻,三品五,四品三,五品一,六品、七品大手髻,八品、九品偏髾所交反髻。皇太子妃,假髻,步搖,九。郡長君七蔽髻。太子良娣視九嬪、女侍中,五。內外命婦、宮人女官從蠶,則各依品次,還著蔽髻。
後周制,皇后首飾,花釵十有二樹。諸侯之夫人,亦皆以命數為之節。三妃、三公夫人以下,又各依其命。一命再命者,又俱以三為節。
隋因之。皇后首飾,花十二樹;皇太子妃、公主、王妃、三師三公及公夫人、一品命婦,並九樹;侯夫人、二品命婦,並八樹;伯夫人、三品命婦,並七樹;子夫人、代婦及皇太子昭訓、四品以上官命婦,並六樹;男夫人、五品命婦,並五樹;女御及皇太子良娣,三樹。自皇后以下,小花並如大花之形。
大唐武德中制令,皇后褘衣,首飾花釵十二樹,餘各有差。開元中,又定品命。其制度,並見開元禮序例。
后妃命婦服章制度
周 漢 魏 晉 宋 齊 陳 北齊 後周 隋 大唐
周制,內司服掌王后之六服:褘衣,揄翟,闕翟,鞠衣,展衣,褖衣。素沙。王后之服,刻繒為之形而采畫之,綴於衣以為文章。褘衣,畫翬者。揄翬,畫搖者。闕翟,刻而不畫。此三者皆祭服。從王祭先王則服褘衣,祭先公則服揄翟,祭群小祀則服闕翟。今世有圭衣者,蓋三翟之遺俗。鞠衣,黃桑服也,色如麴塵,象桑葉始生。月令:「三月,薦鞠衣於先帝」,告桑事。展當為襢。襢衣,以禮見王及賓客之服,其色白。褖衣,御於王之服,亦以燕居,其色黑。六服備於此矣。以下推次其色,則闕翟赤,揄翟青,褘衣玄。此鄭玄據五行相生為說也。婦人尚專一,德無所兼,連衣裳不異其色。素沙者,今之白縳也。六服皆袍制,以白縳為裏,使之張顯。今世有沙縠者,名出於此。其翟多少,各依命數。揄音搖。縳音絹。辨內外命婦之服:鞠衣,展衣,褖衣。素沙。內命婦之服:鞠衣,九嬪也;展衣,世婦也;褖衣,女御也。外命婦者,其夫孤也,則服鞠衣;其夫卿大夫也,則服展衣;其夫士也,則服褖衣。三夫人及公之妻,其闕翟以下乎?侯伯之夫人揄翟,子男之夫人亦闕翟,唯二王後褘衣也。
漢制,太皇太后、皇太后、皇后入廟服,紺上皁下;蠶服,青上縹下:皆深衣制,徐廣曰:「即單衣也。」縹音疋繞反。隱領袖緣。貴人助蠶服,純縹上下。長公主見會。自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,以采組為緄帶,各如其綬色;黃金辟邪首為帶鐍,飾以白珠。公卿列侯、中二千石夫人入廟佐祭者,服皁絹上下;助蠶者,縹絹上下。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,皆以蠶衣為朝服。公主、貴人、妃以上,嫁娶得服錦綺羅縠繒,采十二色,重緣袍。特進列侯以上錦繒,采十二色。六百石以上重練,采九色,禁丹紫紺。三百石以上五采,青絳黃紅綠。二百石以上四采,青黃紅綠。賈人,緗縹而已。緗,赤黃色。
魏之服制,不依古法,多以文繡。
晉依前漢制,皇后謁廟,服皁上皁下;蠶,青上縹下。隱領袖緣。元康六年,詔以純青服。貴人、夫人、貴嬪,是為三夫人,皆金章紫綬。九嬪銀印青綬,佩采音獨玉。助蠶之服,純縹為上下。皇太子妃,金璽龜鈕,纁朱綬,佩瑜玉。諸王太妃、妃、諸長公主、公主、封君,金印紫綬,佩山玄玉。自公主、封君以上,皆帶綬,以采組為緄帶,各如其綬色,金辟邪首為帶玦。郡縣公侯太夫人、夫人,銀印青綬,水蒼玉。公特進列卿代婦、中二千石夫人入廟助祭者,皁絹上下;助蠶者,縹絹上下。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,皆以蠶衣為朝服。
宋制,太后、皇后入廟,服褂上圭,下屬。大衣,謂之褘衣。公主、封君以上皆帶綬,以采組為緄帶,各如綬色。公特進列侯夫人、卿校代婦、二千石命婦年長者,入廟佐祭,皁絹上下;助蠶則青絹上下。自皇后至二千石命婦,皆以蠶衣為朝服。按漢劉向曰:「古者天子至於士,王后至於命婦,必佩玉,尊卑各有其制。」王后至命婦所佩玉,古制不存,今與外同制。
齊因之。褂用繡為衣裳,黃綬。貴嬪、夫人、貴人、王太妃、長公主、封君,皆紫綬。六宮、郡公、侯夫人,青綬。
陳依前制,皇后謁廟,褂大衣,皁上皁下,親蠶則青上縹下,隱領袖緣。貴妃、嬪,金章龜鈕,紫授,佩于闐玉,獸頭鞶。九嬪,金章龜鈕,青綬,獸頭鞶,佩采玉。婕妤以下,銀印珪鈕,艾綬,獸頭鞶。美人等,銅印環鈕,墨綬,獸頭鞶。
皇太子妃,金璽龜鈕,纁朱綬,佩瑜玉。良娣,銀印珪鈕,佩采玉,青綬,獸爪鞶。寶林,佩水蒼玉,餘同。開國公侯太夫人,獸頭鞶,餘同。長公主、公主、封君,金印龜鈕,紫綬,佩山玄玉,獸頭鞶。公主封君以上皆帶綬,以采組為緄帶,各以其綬色,金辟邪首為帶玦。自二千石以上至皇后,皆以蠶衣為朝服。
北齊皇后助祭、朝會以褘衣、祠郊禖以揄翟,小宴以闕翟,親蠶以鞠衣,禮見皇帝以展衣,宴居以褖衣。六服俱有蔽膝、織成緄帶。
內外命婦從二品以上,金章,紫綬,服揄翟,雙佩山玄玉。九嬪視三品,銀章,青綬,鞠衣,佩水蒼玉。世婦視四品,銀印,青綬,展衣。八十一御女視五品,銅印,墨綬,褖衣。
又有宮人女官服:二品闕翟;三品鞠衣;四品展衣;五品、六品褖衣;七品、八品、九品,俱青紗公服。
皇太子妃,璽綬佩同皇太子,服揄翟,從蠶則青紗公服。郡長公主、公主、王國太妃、妃,纁朱綬,章服佩同內命婦一品。郡長君,玄朱綬,闕翟,章佩與公主同。郡君、縣主,佩水蒼玉,餘與郡長君同。太子良娣視九嬪服。縣主青朱綬,餘與良娣同。女侍中,假金印紫綬,服鞠衣,佩水蒼玉。縣君銀章,青朱綬,除與女侍中同。太子孺子同世婦。太子家人子同御女。鄉主、鄉君,素朱綬,佩水蒼玉,餘與御女同。
外命婦皆如其夫;若夫假章印綬佩,妻則不假。一品、二品服闕翟,三品服鞠衣,四品展衣,五品褖衣。
內外命婦、宮人從蠶,則各依品次,皆服青紗公服。其外命婦,綬帶鞶囊,皆准其夫公服之例。百官之母詔加太夫人者,朝服公服,各與其命婦服同。
後周制,皇后之服,十有二等。其翟衣六:從皇帝祀郊禖,享先皇,朝皇太后,則服翬衣;祭陰社,朝命婦,則服揄衣;祭群小祀,受獻繭,則服鷩衣;採桑則服鳪衣;黃色。音卜。從皇帝見賓客,聽女教,則服鵫衣;白色。音罩。食命婦,歸寧,則服衣。玄色。音秩。俱十有二等,以翬翟為領褾,各十有二。臨婦學及法道門,燕命婦,有時見命婦,則蒼衣;春齊及祭還,則青衣;夏齊及祭還,則朱衣;採桑齊及採桑還,則黃衣;秋齊及祭還,則素衣;冬齊及祭還,則玄衣。自青衣而下,其領褾以相生之色。
諸公夫人九服,其翟衣翟皆九等,俱以揄翟為領褾,各九。自揄衣以下,鷩、鳪、鵫、、朱、黃、素、玄等衣九也。自朱衣而下,其領褾亦用相生之色。 諸侯夫人,自鷩衣而下八;其翟衣翟皆八等,俱以鷩翟為領褾;無揄衣。 諸伯夫人,自鳪衣而下七;其翟衣翟皆七等,俱以鳪翟為領褾;又無鷩衣。 諸子夫人,自鵫衣而下六;其翟衣翟皆六等,俱以鵫翟為領褾;又無鳪衣。 諸男夫人,自鴩衣而下五;其翟衣翟皆五等,俱以鴩翟為領褾;又無鵫衣。
三妃、三公夫人之服九:鳪衣,鵫衣,鴩衣,青衣,朱衣,黃衣,素衣,玄衣,綃衣。其翟亦九等,以鳪翟為領褾,各九。 三、三孤之內子,自鵫衣而下八。翟皆八等,以鵫翟為領褾,各八。 六嬪、六卿之內子,自鴩衣而下七。翟皆七等,以鴩翟為領褾,各七。上媛、上大夫之孺人,自青衣而下六。 中媛、中大夫之孺人,自朱衣而下五。 下媛、下大夫之孺人,自黃衣而下四。 御婉、士之婦,自素衣而下三。 中宮六尚,緅子侯反衣。諸命秩之服曰公服,其餘常服曰私衣。
隋制,皇后褘衣、鞠衣、青衣、朱衣四等。 褘衣,深青質,織成領袖,文以翬翟,五采重行,十二等。素沙內單,黼領,羅縠褾、,色皆以朱。蔽膝隨裳色,以緅為緣,用翟三章。大帶隨衣裳,飾以朱綠之錦,青緣。革帶,青襪、舄,舄以金飾。白玉佩,玄組、綬,章采尺寸同於乘輿。祭及朝會大事服之。 鞠衣,黃羅為質,織成領袖。蔽膝,革帶及舄,隨衣色。餘准褘衣,親蠶服也。 青服,去花、大帶及佩綬,金飾履,禮見天子則服之。 朱服,如青服。 有金璽,盤螭鈕,文曰「皇后之璽」。冬正大朝,則并璜琮,各以笥貯,進於座隅。皇太后同於后服,而貴人以下並亦給印。
三妃,服揄翟,金章龜鈕,文從其職。紫綬,金縷織成獸頭鞶囊,佩于闐玉。 九嬪,服闕翟,金章龜鈕,文從其職。金縷織成獸頭鞶囊,佩采玉。 婕妤,銀縷織成獸頭鞶囊,他如嬪服。 美人、才人,鞠衣,銀印珪鈕,獸爪鞶囊,佩水蒼玉。餘同。寶林,服展衣,艾綬。鞶囊、佩玉,同婕妤。 承衣刀人、采女,皆褖衣,無印綬。
皇太子妃,服揄翟衣,九章。金璽龜鈕。素紗內單,黼領,羅褾、,色皆用朱,蔽膝二章。大帶,同褘衣,青綠革帶,朱襪,青舄,舄加金飾。佩瑜玉,纁朱綬,獸頭鞶囊。凡大禮見皆服之。唯侍親桑,則用鞠衣,佩綬與揄衣同。 良娣,鞠衣,銀印,青綬,獸爪鞶囊。餘同世婦。 寶林、八子,展衣,銅印,佩水蒼玉,艾綬。
諸侯王太妃、妃、長公主、公主、三公夫人、一品命婦,揄翟,繡為九章。佩山玄玉,獸頭鞶囊,綬同夫色。 公夫人、縣主、二品命婦,亦揄翟,繡八章。從親桑,同鞠衣。自此以下,佩皆水蒼玉。 侯伯夫人、三品命婦,亦服揄翟,繡為七章。 子夫人、四品命婦,服闕翟,刻赤繒為翟,綴衣上,為六章。 男夫人、五品命婦,闕翟,五章。若從親蠶,皆同鞠衣。
大唐制,武德令,皇后服有褘衣、鞠衣、鈿釵禮衣三等。皇太子妃揄翟鞠衣。自皇后至內外命婦衣服制度,並具開元禮序例。
通典卷第六十三 禮二十三 沿革二十三 嘉禮八
天子諸侯玉佩劍綬璽印周 秦 漢 後漢
晉 齊 梁 陳 北齊 後周 隋 大唐
周制,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,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組綬,大夫佩水蒼玉而緇組綬,世子佩瑜玉而綦組綬,士佩瓀玫而縕組綬。古者君子必佩玉。有山玄、水蒼者,視之文色所似也。綬者所以貫佩玉,相承受。綦,文雜色也。縕,赤黃色。王鎮圭,長尺有二寸,鎮,安也,所以安四方。鎮圭者,蓋以四鎮之山為瑑飾。大圭,長三尺,杼上終葵首,或謂之珽。終葵,椎也。為椎於其杼上,明無所屈也。杼,殺也。繅藉五采五就以朝日。公執桓圭,九寸;侯執信圭,伯執躬圭,皆七寸,繅皆三采三就;子執穀璧,男執蒲璧,繅皆二采再就,以朝覲宗遇會同於王。三采,朱白蒼。二采,朱綠也。公,二王後及王之上公。雙植謂之桓。桓,宮室之象,所以安其上也。信當為身。身圭、躬圭,蓋皆象以人形為瑑飾,文有麤縟耳,欲其慎行以保身。穀所以養人,蒲為席,所以安人,蓋以穀蒲為瑑飾。諸侯朝天子所執,諸侯相見亦如之。凡玉天子用全,上公用龍,侯用瓚,伯用將。龍當為厖。厖謂雜色。瓚讀為●之●。龍、瓚、將,皆雜名也。卑者下尊,以輕重為差,玉多則重,石多則輕。公侯四玉一石,伯子男三玉二石。●音贊。自五霸迭興,戰兵不息,珮非戰器,韍非兵旗,於是解去綬珮,留其係璲,以為章表,韍珮遂廢。又三代之制,人臣皆以金玉為印,龍虎鈕,唯所好也。
秦以印稱璽,以玉,不通臣下,用制乘輿六璽:曰「皇帝行璽」、「皇帝之璽」、「皇帝信璽」、「天子行璽」、「天子之璽」、「天子信璽」。又始皇得藍田白玉為璽,螭虎鈕,文曰「受天之命,皇帝壽昌」。韍珮既廢,乃以采組連結於璲,光明章表,轉相結受,故謂之綬。秦漢以降,逮於周隋,既多無注解,或傳寫訛舛,有義理難明,雖研覈莫辨。今但約其本史,聊存一代之制,他皆類此。覽之者,幸詳察焉。
漢高帝入關,得秦始皇白玉璽,佩之,曰傳國璽,與斬蛇劍俱為乘輿之寶。韍承秦制,用而弗改,加之以雙印、佩刀。
後漢孝明帝乃為大佩,衝牙雙瑀璜,皆以白玉。詩云:「雜佩以贈之。」毛萇曰:「珩、璜、琚、瑀,衝牙之類。」月令章句曰:「佩上有雙衡,下有雙璜,琚瑀以雜之,衝牙蠙珠以納其間。」玉藻云:「右徵角,左宮羽,進則揖之,退則揚之,然後玉鏘鳴也。」纂要曰:「琚瑀所以納間,在玉之間,今白珠也。」乘輿落以白珠,公卿諸侯以采絲,其玉視冕旒,為祭服云。
佩刀,乘輿黃金通身貂錯,半鮫魚麟,金漆錯,雌黃室,五色罽隱室華。諸侯王黃金錯,環挾半鮫,黑室。公卿百官皆淳黑,不半鮫。小黃門雌黃室,中黃門朱室,童子皆虎爪文,虎賁黃室虎文,其將白虎文,皆以白珠鮫為口之飾。通俗文曰:「刀鋒曰。」匹燒反。乘輿者,加翡翠山,紆嬰其側。左傳曰:「藻繂鞞。」注云:「鞞,佩刀鞘上飾。,下飾也。」鄭玄詩箋曰:「既爵命賞賜,而加賜容刀有飾,顯其能制斷也。」春秋繁露曰:「劍之在左,青龍之象也。刀之在右,白虎之象也。韍之在前,朱雀之象也。冠之在首,玄武之象也。四者,人之盛飾也。」梁劉昭曰:「自天子至於庶人,咸皆帶劍。劍之與刀,形制不同,名稱各異,故蕭何劍履上殿,不稱為刀,而漢志言不及劍,如為未備。」
佩雙印,長寸二分,方六分。乘輿、諸侯王公列侯以白玉,中二千石以下至四百石皆以黑犀,三百石以至私學弟子皆以象牙。上合絲,乘輿以縢貫白珠,赤罽蕤,諸侯王以下口故反赤絲蕤,縢各如其印質。刻書文曰:「正月剛卯既決,靈殳四方,赤青白黃,四色是當。」凡六十六字。
乘輿黃赤綬,四采,黃赤縹紺,淳黃圭,長二丈九尺九寸,五百首。凡綬,先合單紡為一系,四系為一扶,五扶為一首,五首成一文,文采純為一圭。首多者系細,首少者系麤。漢官儀曰:「璽皆白玉螭虎鈕,文曰『皇帝行璽』、『皇帝之璽』、『皇帝信璽』、『天子行璽』、『天子之璽』、『天子信璽』,凡六璽。皇帝行璽,凡封之璽,賜諸侯王書。信璽,發兵徵大臣。天子行璽,策拜外國及事天地鬼神。璽皆以武都紫泥封,青囊白素裏,兩端無縫,尺一板中約署。皇帝帶綬,黃地六采,不佩璽。璽以金銀縢組,侍中組負以從。秦以前民皆佩綬,金、玉、銀、銅、犀、象為方寸璽,各從所好。奉璽書使者乘馳傳。其驛騎也,三騎行,晝夜千里為程。」諸侯王赤綬,徐廣曰:「太子及諸王金印,龜鈕,纁朱綬。」四采,赤黃縹紺,淳赤圭,長二丈一尺,三百首。太皇太后、皇太后、皇后,其綬皆與乘輿同。長公主、天子貴人與諸侯王同綬者,加特也。諸國貴人、相國皆綠綬,三采,綠紫紺,淳綠圭,長二丈一尺,二百四十首。前漢書曰:「相國、丞相皆秦官,金印紫綬。高帝相國綠綬。」徐廣曰:「金印綠綟綬。」綟音戾,草名也。以染似綠,又曰似紫。紫綬名緺綬,緺音瓜,其色青紫。公加殊禮,皆服之。公、侯、將軍紫綬,二采,紫白,淳紫圭,長丈七尺,百八十首。前漢書曰:「太尉,金印紫綬。御史大夫位上卿,銀印青綬,成帝更名大司空,金印紫綬。將軍亦金印。」漢官儀曰:「馬防為車騎將軍,銀印青綬,在卿上,絕席。和帝以竇憲為車騎將軍,始加金紫,次司空。」九卿、中二千石、二千石青綬,三采,青白紅,淳青圭,長丈七尺,百二十首。一號青緺綬。自青綬以上,縌音逆皆長三尺二寸,與綬同采而首半之。縌者,古佩璲也。佩綬相迎受,故曰縌。紫綬以上,縌綬之間得施玉環鐍云。通俗文曰:「缺環曰鐍。」漢舊儀曰「其斷獄者印為章」也。千石、六百石黑綬,三采,青赤紺,淳青圭,長丈六尺,八十首。四百石、三百石長同。漢官曰:「尚書僕射,銅印青綬。」四百石、三百石、二百石黃綬,一采,淳黃圭,長丈五尺,六十首。自黑綬以下,縌綬皆長三尺,與綬同采而首半之。百石青紺綬,一采,宛轉繆織圭,長丈二尺。丁孚漢儀:「乘輿綬,黃地冒白羽,青絳綠五采,四百首,長二丈三尺。諸王綬四采,絳地冒白羽,青黃去綠,二百六十首,長二丈一尺。公主綬如王。侯,絳地,紺縹三采,百二十首,長丈八尺。二千石綬,羽青地,桃華縹三采,百二十首,長丈八尺。黑綬,羽青地,絳二采,八十首,長丈七尺。黃綬,一采,八十首,長丈七尺。以為常式。民織綬不如式,沒入官,犯者為不敬。二千石綬以上,禁民無得織以粉組。」吳孫權以無工刻玉璽,用金為璽,孫皓造金璽六枚是也。又有麟鳳龜龍璽,駝馬鴨頭雜印。
晉制,盛服則雜寶為佩,金銀校飾綬,黃赤縹紺四采。太子、諸王纁朱綬,赤黃縹紺。相國綠綟綬,綟與盭同。三采,綠紫紺。郡公玄朱,侯伯青朱,子男素朱,皆三采。公嗣子紫,侯嗣子青,鄉、亭、關內侯紫綬,皆二采。郡國太守、內史青;尚書令僕射、中書監令、祕書監皆黑;丞皆黃,諸府丞亦然。其佩刀者,以木代真刀也。
宋皇太子,金璽龜鈕,朱綬,四采,赤黃縹紺,佩瑜玉。諸王,金璽龜鈕,纁朱綬,四采,赤黃縹紺,佩山玄玉。郡公,金章,玄朱綬,佩山玄玉。太宰、太傅、太保、丞相、司徒、司空,金章,紫綬,佩山玄玉。相國則綠綟綬,三采,綠紫紺。大司馬、大將軍、太尉、凡將軍位從公者,金章,紫綬,佩山玄玉。郡侯,金章,青朱綬,佩水蒼玉。驃騎、車騎、衛將軍、凡諸將軍加大者,征、鎮、安、平、中軍、鎮軍、撫軍、前、左、右、後、征虜、冠軍、輔國、龍驤將軍,並金章,紫綬,佩水蒼玉。諸王嗣子,金印,紫綬,佩山玄玉。郡公侯嗣子,銀印,青綬,佩水蒼玉。侍中、散騎常侍及中常侍,給五時朝服,武冠;貂蟬,侍中左,常侍右,皆佩水蒼玉。尚書令、僕射,銅印,墨綬,佩水蒼玉。中書監令、祕書監,銅印,墨綬,佩水蒼玉。光祿大夫、卿、尹、太子保傅、大長秋、太子詹事、司隸校尉、武尉、左右衛、中堅、中壘、驍騎、遊擊、前軍、左軍、右軍、後軍、寧朔、建威、振威、奮威、揚威、廣威、建武、振武、奮武、揚武、廣武、左積弩、右積弩、強弩諸將軍、監軍,銀章,青綬,佩水蒼玉。領軍、護軍、城門五營校尉、東南西北中郎將,銀印,青綬,佩水蒼玉。縣、鄉、亭侯,金印,紫綬。鷹揚、折衝、輕車、揚烈、威遠、寧遠、武威、材官、伏波、淩江諸將軍,銀章,青綬。奮武護軍,安夷撫軍、護軍,軍州郡國都尉,奉車、駙馬、騎都尉,諸護軍將兵助郡都尉,水衡、典虞、牧官、典牧都尉,度支中郎將、校尉、都尉、司鹽都尉、材官校尉、王國中尉、宜禾伊吾都尉、監淮南津都尉,銀印,青綬。州刺史,銅印,墨綬。御史中丞、都水使者,銅印,墨綬,佩水蒼玉。謁者僕射,銅印,墨綬,佩水蒼玉。諸軍司馬,銀章,青綬。冗從僕射、太子衛率、武賁中郎將、羽林監,銅印,墨綬;其在陛列具備鹵簿,毼尾,絳紗縠單衣。北軍中候、殿中監,銅印,墨綬。護匈奴中郎將、護羌戎夷蠻越烏丸西域戊己校尉,銅印,青綬。郡國太守、相、內史,銀章,青綬;江左止單衣幘,其加中二千石者,依卿、尹。牙門將,銀章,青綬。騎都督、守,銀印,青綬。尚書左右丞、祕書丞,銅印,黃綬。尚書郎、祕書郎、太子中舍人、洗馬、舍人,侍御史。關內、關中、名號侯,金印,紫綬,朝服,進賢兩梁冠。諸博士,水蒼玉。公府長史,諸卿尹丞,諸縣署令秩千石者,諸軍長史,諸卿尹丞,獄丞,太子保傅詹事丞,郡國太守相內史丞、長史,諸縣署令長相,關谷長,王公侯諸署令、長、司理、持書,公主家僕,公車司馬,太史、太醫、太官、御府、內省令,太子諸署令、僕、門大夫、陵令,太子率更、家令、僕,黃門諸署令、僕、長,黃門冗從僕射監,太子寺人監,公府司馬,諸軍城門五營校尉司馬,護匈奴中郎將護羌戎夷蠻越烏丸戊已校尉長史、司馬,廷尉正、監、平,並銅印墨綬。王郡公侯郎中令、大農,銅印青綬。北軍中候丞,銅印黃綬。太子常從武賁督、千人督、校督、司馬武賁督,銅印墨綬。殿中將軍,銀章青綬。宋末不復給章綬。水衡、典虞、牧官、典牧、材官、州郡國都尉司馬,銅印墨綬。殿中中郎將校尉、都尉,黃門中郎將校尉、都尉,殿中太醫校尉、都尉,關外侯,並銀印青綬。左右都候、閶闔司馬、城門候、王郡公侯中尉,銅印墨綬。部曲督護、司馬史、部曲將,銅印;司馬史,假墨綬。太醫校尉、都尉,總章協律中郎將校尉、都尉,銀印青綬。殿中司馬及守陵者、殿中太醫司馬、總章監鼓吹監司律司馬,銅印墨綬。諸縣署丞、太子諸署丞、王公侯諸署及公主家丞,銅印黃綬。太醫丞,銅印。黃門諸署丞、黃門稱長、園監、諸縣尉、關谷塞護道尉,銅印黃綬。洛陽鄉有秩,銅印青綬。宣威將軍以下至裨將軍,銅印;其以此官為刺史、郡守、千人司馬武賁督以上及司馬長史者,皆假青綬。平虜武猛中郎將、校尉、都尉,銀印;武賁督以上及司馬長史者,皆假青綬。別部司馬、軍假司馬,銀印。圖像都匠、行水中郎將、校尉、都尉,銀印青綬;若非以工巧技能特加此官者,不假綬。羽林郎、羽林長郎,佩武猛都尉以上印者,假青綬。別部司馬以下,假墨綬。武賁在陛列及備鹵簿,服錦文衣;陛長,假銅印墨綬。旄頭。羽林在陛列及備鹵簿,服絳科單衣,假旄頭。舉輦、跡禽、前驅、填街、強弩司馬,守陵武賁,佩武猛都尉以上印者,假青綬。別部司馬以下,假墨綬。守陵武賁、殿中武賁及守陵者持鈒所立反戟冗從武賁,佩武猛都尉以上印者,假青綬。別部司馬以下,假墨綬。持椎斧武騎武賁、五騎傳詔武賁、殿中羽林及守陵者太官尚食武賁、稱飯宰人、諸宮尚食武賁,佩武猛都尉以上印者,假青綬。別部司馬以下,假墨綬。凡此前眾職,江左多不備,又多闕朝服。諸應給朝服佩玉,而不在京都者給朝服,非護烏丸羌夷戎蠻諸校尉以上,及刺史、西域戊己校尉,皆不給佩玉。其來朝會,權時假給,會罷輸還。凡應朝服者而官不給,聽自具之。諸假印綬而官不給鞶囊者,得自具作。其但假印不假綬者,不得佩綬。鞶,古制也。按漢代著鞶囊者,側在腰間。或云傍囊,或云綬囊,然則以此囊盛綬也。或盛或散,各有其時。
齊乘輿制六璽,以金為之,並依秦漢之制。皇太子諸王金璽,皆龜鈕。公侯五等金章,其公、將軍,金章。光祿大夫、卿、尹、太子傅、諸領護將軍、中郎將、校尉、郡國太守內史、四品五品將軍,皆銀章。尚書令、僕射、中書監令、祕書監丞、太子二率、諸府長史、卿、尹、丞、尉、中丞、都水使者、諸州刺史,皆銅印。
其綬,乘輿黃赤綬,黃赤縹綠紺五采。太子朱綬,諸王纁朱綬,赤黃縹紺色亦同。相國綠綟綬,三采,綠紫紺。郡公玄朱,侯伯青朱,子男素朱,皆三采。公嗣子紫,侯嗣子青,鄉亭侯、關中關內侯墨綬,皆二采。郡國太守、內史青,尚書令、僕射、中書監令、祕書監皆黑,丞皆黃,諸府丞亦然。
梁制,乘輿印璽,並如齊制。皇太子,金璽龜鈕,朱綬,三百首,佩瑜玉,帶鹿盧劍,火珠首,素革帶,玉鉤燮,獸頭鞶囊。諸王,金璽龜鈕,纁朱綬,百六十首,佩山玄玉,垂組,大帶,獸頭鞶,腰劍;若加餘官,則服其加官之服。開國公,金章龜鈕,玄朱綬,百四十首,佩山玄玉,獸頭鞶,腰劍。開國侯、伯,金章龜鈕,青朱綬,百二十首,佩水蒼玉,獸頭鞶,腰劍。開國子、男,金章龜鈕,青綬,百首,佩水蒼玉,獸頭鞶,腰劍。縣、鄉、亭、關內、關中及名號侯,金印龜鈕,紫綬,獸頭鞶,腰劍。關內、關中及名號侯則珪鈕。關外侯,銀印珪鈕,青綬,獸頭鞶,腰劍。諸王嗣子,金印珪鈕,紫綬,八十首,獸頭鞶,腰劍。大司馬、大將軍、太尉、諸位從公者,金章龜鈕,紫綬,八十首,獸頭鞶,腰劍。直將軍則不帶劍。凡公及位從公。言以將軍及以左右光祿開府儀同者,各隨本位號。其文則曰「某位號儀同之章」。尚書令、僕射、尚書,銅印墨綬,朝服,佩水蒼玉,尚書則無印綬。腰劍,紫荷,執笏。侍中散騎常侍、通直常侍、員外常侍,皆腰劍,佩水蒼玉。舊至尊朝會登殿,侍中常侍夾御,御下輿,則扶左右;侍中參乘,則不帶劍。中書監、令,祕書監,銅印墨綬,水蒼玉,腰劍,獸頭鞶。左右光祿大夫,與加金章紫綬同。但加金紫者,謂之金紫光祿;但加銀青者,謂之銀青光祿。光祿、太中、中散大夫,太常、光祿、弘訓太僕、太僕、廷尉、宗正、大鴻臚、大司農、少府、大匠諸卿,丹陽尹、太子保傅、大長秋、太子詹事,銀章龜鈕,青綬,獸頭鞶,佩水蒼玉。卿大夫助祭,皆佩五采大佩,赤舄絇屨。驃騎、車騎、衛將軍、中軍、冠軍、輔國將軍、四方中郎將,金章紫綬,中郎將則青綬。佩水蒼玉。領、護軍,中領、護軍,五營校尉,銀印青綬,佩水蒼玉,獸頭鞶。其屯騎、越騎,夾御日,假給佩,餘校不給。弘訓衛尉,衛尉,司隸校尉,左右衛、驍騎、游擊、前、後、左、右軍將軍,龍驤、寧朔、建威、振威、奮威、揚威、廣威等將軍,積弩、積射、強弩將軍,監軍,銀章青綬,佩水蒼玉,獸頭鞶。驍、游以下,並不給佩。驍、游夾侍日,假給。國子祭酒,佩水蒼玉。御史中丞、都水使者,銀印墨綬,獸頭鞶,腰劍,佩水蒼玉。謁者僕射,銅印環鈕,墨綬,八十首,獸頭鞶,佩水蒼玉,腰劍。給事中、黃門侍郎、散騎通直員外、散騎侍郎、奉朝請、太子中庶子、庶子、武衛將軍、武騎常侍,腰劍。中書侍郎,腰劍。冗從僕射、太子衛率,銅印墨綬,獸頭鞶。武賁中郎將、羽林監,銅印環鈕,墨綬,獸頭鞶,腰劍。其在陛列及備鹵簿,著毼尾,絳紗縠單衣。護匈奴中郎將,護羌、戎、夷、蠻、越、烏丸、西域校尉,銀印珪鈕,青綬,獸頭鞶。安夷、撫夷護軍,州郡國都尉,奉車、駙馬、騎都尉,諸護軍,銀印珪鈕,青綬,獸頭鞶。州刺史,銅印墨綬,獸頭鞶,腰劍。郡國太守、相、內史,銀章龜鈕,青綬,獸頭鞶,單衣介幘;加中二千石,依卿尹劍佩。尚書左、右丞,祕書丞,銅印環鈕,黃綬,獸爪鞶。尚書,祕書著作郎,太子中舍人、洗馬、舍人,腰劍。書侍御史、侍御史,腰劍。書侍御史,則有銅印環鈕,墨綬。諸博士,給佩水蒼玉。太學博士,正限八人,著佩,限外六人不給。廷尉律博士,無佩,並簪筆。公府長史,獸頭鞶。諸卿尹丞,黃綬,獸爪鞶,簪筆。諸縣署令秩千石者,獸爪鞶,銅印環鈕,墨綬。公府令史亦同。領、護軍長史,朱服,獸頭鞶。諸軍長史,獸頭鞶。諸卿部丞、獄丞,黃綬,獸爪鞶,簪筆。太子保傅詹事丞,簪筆,獸爪鞶,黃綬。郡國相內史丞、長史,長史獸頭鞶;其丞,黃綬,獸爪鞶。諸縣署令、長、相,獸頭鞶,銅印環鈕,墨綬。州郡大中正、郡中正。太子門大夫,獸頭鞶,陵令、長,獸爪鞶,銅印環鈕,墨綬。率更、家令、僕,獸頭鞶,腰劍。黃門諸署令、僕、長丞,銅印環鈕,墨綬。丞,黃綬。黃門冗從僕射監、太子寺人監,銅印環鈕,墨綬,獸頭鞶。公府司馬,領、護軍司馬,諸軍司馬,護匈奴中郎將護羌戎夷蠻越烏丸戊己校尉長史、司馬,銅印環鈕,墨綬,獸頭鞶。廷尉,建康正、監、平,銅印環鈕,墨綬,皁零辟,獸爪鞶。左、右衛司馬,銅印環鈕,墨綬,獸頭鞶。直閤將軍,銅印珪鈕,青綬,獸頭鞶。諸殿主帥,正直絳紗,從則裲襠衫。諸開國郎中令、大農,公傅、中尉,銅印環鈕,青綬,皆獸頭鞶。諸開國三將軍,銅印環鈕,青綬。開國掌書中尉、司馬,陵廟食官,廄牧長,典醫典府丞,銅印。常侍、侍郎、嗣子、庶子、謁者、中大夫、舍人,不假印。典書、典祠、學官令,典膳丞、長,銅印。限外者不給印。太子衛率、率更、家令丞,銅印環鈕,黃綬,獸爪鞶。太子常從武賁督,銅印環鈕,墨綬,獸爪鞶。殿中將軍、員外將軍。州郡國都尉司馬,銅印環鈕,墨綬,獸頭鞶。殿中內外局監、太子內外監、殿中守舍人,銅印環鈕。諸縣署丞,太子諸署丞,王公侯諸署及公主家令丞、僕,銅印環鈕,黃綬。諸縣尉,銅印環鈕,單衣,黃綬,獸爪鞶。節騎郎其在陛列及備鹵簿者,毼尾,絳紗縠單衣。御節郎、黃鉞郎,簪筆。典儀、唱警、唱奉事、持兵、主麾等諸職公事及備鹵簿。殿中中郎將、校尉、都尉,銀印珪鈕,青綬,獸頭鞶。城門候,銅印環鈕,墨綬,獸頭鞶。部曲督、司馬吏、部曲將,銅印環鈕。司馬吏,假墨綬,獸爪鞶。總章協律,銅印環鈕,艾綬,獸爪鞶。黃門後閤舍人、主書、齋帥、監食、主食、主客、扶侍、鼓吹。齋帥,墨綬,獸頭鞶。殿中司馬,銅印環鈕,墨綬,獸頭鞶。總章監、鼓吹監,銅印環鈕,艾綬。諸四品將兵都尉、牙門將、崇毅、材官、折難、輕騎、揚烈、威遠、寧遠、宣威、光威、驤威、威烈、威虜、平戎、綏遠、綏狄、綏邊、綏戎、獸威、威武、烈武、毅武、奮武、討寇、討虜、殄難、討難、討夷、厲武、橫野、陵江、膺揚、執訊、蕩寇、蕩虜、蕩難、蕩逆、殄虜、掃虜、掃逆、掃難、掃寇、厲鋒、武奮、武牙、廣野,領兵滿五十人,給銀章,不滿五十人,除板而已,不給章;以此官為刺史、郡守,皆青綬。
陳制,永定元年,武帝所定乘輿服御,皆采梁舊制。以天下初定,務從節儉,應用繡、織成者,並可采畫,珠玉之飾,任用蚌也。至天嘉初,悉改易之,令一依梁天監舊事。諸王及開國五等諸侯,縣、鄉、亭、關內、關中及名號侯,關外侯,王嗣子,太宰,太傅,太保,司徒,司空,大司馬,大將軍,太尉,諸位從公者,並如梁制。餘官不見者,亦與梁制同,不復具云。
尚書令、僕射,金章龜鈕,紫綬,八十首,獸頭鞶;尚書無印綬及鞶。侍中常侍夾御,御下輿,則扶左右;侍中驂乘,則不帶劍。中書監令、祕書監,銀章龜鈕,青綬,八十首,獸頭鞶,腰劍。鎮、衛、驃騎、車騎、中軍、中衛、中撫軍、中權、四征、四鎮、四安、四翊、四平將軍,金章獸鈕。其冠軍、四方中郎將,金章豹鈕,紫綬,八十首,獸頭鞶,佩水蒼玉。自中軍以下諸將軍、冠軍、四方中郎將,並官不給佩也。領、護軍,金章龜鈕,紫綬,八十首。中領、護軍,銀章龜鈕,青綬,八十首。其五營校尉,銀印珪鈕,青綬,八十首。官不給佩。左、右衛,銀章龜鈕,不給劍。左右驍騎、游擊、雲騎、游騎、前左右後將軍、左右中郎將,銀印珪鈕。餘服飾同梁,亦官不給佩。其驍、游、雲騎,夾御日,假給。其積弩、積射、強弩,銅印環鈕,墨綬,帶劍。餘服同梁。又有忠武、軍帥、武臣、爪牙、龍騎、雲麾、鎮兵、翊帥、宣惠、宣毅、智威、仁威、勇威、信威、嚴威、智武、仁武、勇武、信武、嚴武,金章豹鈕,紫綬,八十首。官不給。輕車、鎮朔、武旅、貞毅、朔威、寧遠、安遠、征遠、振遠、宣遠等將軍,金章貔鈕,紫綬,並獸頭鞶,佩水蒼玉。中丞,銀章龜鈕,青綬,八十首。庶子以上簪筆。其武衛不腰劍。衛率,銀章龜鈕,青綬,不腰劍。冗從,銅印環鈕,墨綬,腰劍。州刺史,銀章龜鈕,青綬,獸頭鞶,腰劍。典儀但帥、典儀正帥,其本資有殿但、正帥,得帶艾綬,獸頭鞶。殿帥、羽儀帥、員外帥。威雄、猛、烈、振、信、勝、略、風、力、光等十威將軍,武猛、略、勝、力、毅、健、烈、威、銳、勇等十武將軍,並銀章熊鈕,青綬,獸頭鞶。猛毅、烈、威、銳、震、進、智、武、勝、駿等十猛將軍,銀章羆鈕,青綬,獸頭鞶。壯武、勇、猛、烈、銳、威、毅、志、意、力等十壯將軍,驍雄、桀、猛、烈、武、勇、銳、名、勝、迅等十驍將軍,雄猛、威、明、烈、信、武、勇、毅、壯、健等十雄將軍,並銀章羔鈕,青綬,獸頭鞶。忠勇、烈、猛、銳、壯、毅、悍、信、義、勝等十忠將軍,明智、略、遠、勇、烈、威、勝、進、銳、毅等十明將軍,光烈、明、英、遠、勝、銳、命、勇、武、野等十光將軍,飆勇、猛、烈、銳、奇、決、超、勝、略、出等十飆將軍,並銀章鹿鈕,青綬,獸頭鞶。龍驤、虎視、雲旗、風烈、電威、雷音、馳銳、追銳、羽騎、突騎、折衝、冠武、和戎、安壘、超猛、英果、掃虜、掃狄、武銳、摧鋒、開遠、略遠、貞威、決勝、清野、堅銳、輕銳、拔山、雲勇、振旅等將軍,銀印兔鈕,青綬,獸頭鞶。超武、鐵騎、樓船、宣猛、樹功、剋狄、平虜、稜威、戎昭、威戎、伏波、雄戟、長劍、衝冠、雕騎、佽飛、勇騎、破敵、克敵、威虜、前鋒、武毅、開邊、招遠、全威、破陣、盪寇、殄虜、橫野、馳射三十號將軍,銅印環鈕,墨綬,獸頭鞶。十二件將軍,除並假給章印綬。板則止。建威、牙門、期門以下諸將軍,並銅印環鈕,墨綬,獸頭鞶。其在官,以功次轉進,應署建威以下諸號,不限板除,悉給印綬。若武官署位轉進,登上條九品馳射以上諸戎號,亦不限板除,悉綬印綬。千人督、校督司馬,虎賁督、牙門將、騎督督、守將兵都尉、太子常從督、別部司馬、假司馬,假銅印環鈕,墨綬,獸頭鞶。
北齊制,天子六璽,並因舊式。「皇帝行璽」,封常行詔敕則用之。「皇帝之璽」,賜諸王書用之。「皇帝信璽」,下銅獸符,發諸州征鎮兵,下竹使符,拜代徵召諸州刺史則用之。並白玉為之,方一寸二分,螭獸鈕。「天子行璽」,冊拜外國則用之。「天子之璽」,賜諸外國書則用之。「天子信璽」,發兵外國,若徵召外國及有事鬼神則用之。並黃金為之,方一寸二分,螭獸鈕。又有傳國璽,白玉為之,方四寸,螭獸鈕,上交五蟠螭,隱起鳥篆書,文曰「受天之命,皇帝壽昌」,凡八字,在六璽外,唯封禪以封石函。又有督攝萬機印一鈕,以木為之,長尺二寸,廣二寸五分。背上為鼻鈕,鈕長九寸,厚一寸,廣七分。腹下隱起篆文書為「督攝萬機」,凡四字。此印常在內,唯以印籍縫。用則左戶部郎中、度支尚書奏取,印紇轉納。皇太子璽,黃金為之,方一寸,龜鈕,文曰「皇太子璽」。宮中大事用璽,小事用門下典書坊印。
諸侯印綬,二品以上,並金章紫綬;三品銀章青綬;三品以上,凡是五省官及中侍中省官,皆為印,不為章者也。四品得印者,銀印青綬;五品六品得印者,銅印墨綬;四品以下,凡開國子、男及五等散品名號侯,皆為銀章,不為印。七品、八品、九品得印者,銅印黃綬。金銀章印及銅印,並方一寸,皆龜鈕。四方諸藩國王之章,上藩用金,下藩用銀,並方寸,龜鈕。
佐官唯公府長史、尚書二丞,給印綬。六品以下,九品以上,唯當曹為官長者給印。餘自非長官,雖位尊,並不給。
諸王,纁朱綬,四采,赤黃縹紺,純朱質,纁文織,長二丈一尺,二百四十首,廣九寸。開國郡縣公、散郡縣公,玄朱綬,四采,玄赤縹紺,朱質,玄文織,長丈八尺,百八十首,廣八寸。開國縣侯伯,青朱綬,四采,青赤白縹,朱質,青文織,長丈六尺,百四十首,廣七寸。開國縣子男、名號侯、開國鄉男,素朱綬,三采,青赤白,朱質,白文織,長丈四尺,百二十首,廣六寸。一品、二品,紫綬,三采,紫黃赤,純紫質,長丈八尺,百八十首,廣八寸。三品、四品,青綬,三采,青白紅,純青質,長丈六尺,百四十首,廣七寸。五品、六品,墨綬,二采,青紺,純紺質,長丈四尺,百首,廣六寸。七品、八品、九品,黃綬,二采,黃白,純黃質,長丈二尺,六十首,廣五寸。官品從第二以上,小綬間得施玉環。官有綬者,則有紛,皆長八尺,廣三寸,各隨綬色。若服朝服則佩綬,公服則佩紛。官無綬者,不合佩紛。
其鞶囊,二品以上金縷,三品金銀縷,四品銀縷,五品、六品綵縷,七品、八品、九品綵縷,獸爪鞶。官無印綬者,並不給佩鞶囊及爪。
其佩及劍,一品,玉具劍,佩山玄玉。二品,金裝劍,佩水蒼玉。三品及開國子男、五等散品名號侯雖四品、五品,並銀裝劍,佩水蒼玉。侍中以下,通直郎以上,陪位則象劍。木劍也,言其象真劍。帶劍者,入宗廟及升殿,若在仗內,皆解劍。
後周皇帝八璽,有神璽,有傳國璽,皆寶而不用。神璽明受之於天,傳國璽明受之於運。皇帝負扆,則置神璽於筵前之右,置傳國璽於筵前之左。其六璽,並因舊制,皆白玉為之,方一寸五分,高一寸,螭獸鈕。三公諸侯金印,皆方寸二分,高八分,龜鈕。七命以上銀,四命以上銅,皆龜鈕。三命以上,銅印銅鼻。其方皆寸,其高六分,文曰「某公官之印」。
其組綬,皇帝以蒼、青、朱、黃、白、玄、纁、紅、紫、緅、則侯反、碧、綠,十有二色。諸公九色,自黃以下。諸侯八色,自白以下。諸伯七色,自玄以下。諸子六色,自纁以下。諸男五色,自紅以下。三公之綬,如諸公。三孤之綬,如諸侯。六卿之綬,如諸伯。上大夫之綬,如諸子。中大夫之綬,如諸男。下大夫綬,自紫以下。士之綬,自緅以下。其璽印之綬,亦如之。
保定四年,百官始執笏,常服焉。宇文護始袍加下●,遂為後制。
隋制,神璽,寶而不用。受命璽,封禪則用之。餘六璽,行用並因舊制。
其綬,王,纁朱綬,四綵,赤黃縹紺,純朱質,纁文織成,長丈八尺,二百四十首,廣九寸。公,玄朱綬,四綵,玄赤縹紺,純朱質,玄文織成,長丈八尺,二百四十首,廣九寸。侯、伯,青朱綬,四綵,青赤白縹,純朱質,青文織成,長丈六尺,百八十首,廣八寸。子、男,素朱綬,三綵,青赤白,純朱質,白文織成,長丈四尺,百四十首,廣七寸。正、從一品,綠綟綬,四綵,綠紫黃赤,純綠質,長丈八尺,二百四十首,廣九寸。從三品以上,紫綬,三綵,紫黃赤,純紫質,長丈六尺,百八十首,廣八寸。銀青光祿大夫,朝議大夫及正、從四品,青綬,三綵,青白紅,純青質,長丈四尺,百四十首,廣七寸。正、從五品,墨綬,二綵,青紺,純紺質,長丈二尺,百首,廣六寸。自王公以下,皆有小雙綬,長二尺六寸,色同大綬,而首半之。正、從一品,施二玉環,以下不合。其有綬者則有紛,皆長六尺四寸,廣二寸四分,各隨綬色。
其鞶囊,如北齊制。佩,一品及五等諸侯,並山玄玉;五品以上,水蒼玉。
大唐貞觀十六年,太宗刻受命玄璽,白玉為螭首,其文曰「皇帝景命,有德者昌」。
永徽二年四月,敕開府儀同三司及京官文武職事四品、五品,並給隨身魚袋。上元元年八月,敕文武官三品以上,金玉帶,十二銙;四品,金帶,十一銙;五品,金帶,十銙;六品、七品,並銀帶,九銙;八品、九品,服並石帶,八銙;庶人服黃銅鐵帶,六銙。其一品以下,文官並帶手巾、算袋、刀子、磨石,其武官欲帶手巾、算袋,亦聽。武太后天授元年九月,改內外官所佩魚為龜。至神龍元年二月,京文武官五品以上,依舊式佩魚袋。垂拱二年正月赦文,諸州都督刺史,並准京官帶魚袋。長壽三年,改玉璽為符寶。久視元年十月,職事三品以上龜袋,宜用金飾,四品用銀飾,五品用銅飾。上守下行,皆依官給。神龍元年,改符寶復為璽。神龍元年六月赦文,嗣王、郡王有階卑者,特許佩金魚袋。景雲二年四月赦文,敕令內外官依上元元年敕,文官武官咸帶七事謂佩刀、刀子、磨石、契苾真、噦厥針筒、火石袋等也。鞢。其腰帶,一品至五品並用金,六品、七品並用銀,八品、九品並用石。
開元二年七月,敕百官所帶算袋等,每朔望參日著,外官衙日著,餘日停。其年七月敕,珠玉錦繡,既令禁斷,准式,三品以上飾以玉,四品以上飾以金,五品以上飾以銀者,宜於腰帶及馬鐙、酒杯杓依式,自外悉禁斷。天授二年八月,左羽林大將軍建昌王攸寧借紫衫金帶。九月二十六日,除納言,依舊著紫帶金龜。借紫自此始。八年二月敕,都督刺史品卑者,借緋及魚袋,永為常式。九年八月,諸親王長子先帶郡王官階卑者,亦聽著紫佩魚袋。二十五年五月敕:「緋紫之服,班命所崇,以賞有功,不可踰濫。如聞諸軍賞借,人數甚多,曾無甄別,是何道理。自今以後,除灼然有戰功,餘不得輒賞魚袋。」
大唐貞觀十六年,太宗刻受命璽,白玉為螭首,其文曰「皇天景命,有德者昌」。長壽三年,改玉璽為符寶。神龍元年,改符寶復為璽。天寶十載,改傳國寶為承天大寶。天子之寶八:一曰「神寶」,所以臣百王,鎮萬國,寶而不用。二曰「受命寶」,所以修封禪,禮神祇。三曰「皇帝行寶」,答疏於王公則用之。四曰「皇帝之寶」,勞來勳賢則用之。五曰「皇帝信寶」,徵召下臣則用之。六曰「天子行寶」,答四夷書則用之。七曰「天子之寶」,慰撫蠻夷則用之。八曰「天子信寶」,發番國兵則用之。凡大朝會,則奉寶以進于御座。車駕行幸,則奉寶以從于黃鉞車之內。今元正朝會,進神寶及受命寶;若行幸,則合八寶為五轝,函錄封盛以從。其佩玉綬兼臣下之制,具開元禮序例。
通典第六十四 禮二十四 沿革二十四 嘉禮九
天子車輅
五輅 副車五牛旗轝附 戎車 獵車蹋獸車闟戟車附 指南車 記里鼓車 白鷺車 鸞旗車 辟惡車 皮軒車 耕根車 安車 四望車 遊車 羊車 畫輪車 鼓吹車 象車 黃鉞車 豹尾車 建華車
上古聖人,睹轉蓬為輪。輪行可載,因物知生,復為之輿。輿輪相乘,流運罔極,任重致遠,以利天下。考工記曰:「一器而工聚焉者車為多。」上蓋如規象天,二十八橑音老象列宿,方輿象地,三十●象一月。前視則聽鑾和之響,傍觀則睹四時之運。等威既辨,貴賤有序,故書曰:「明試以功,車服以庸。」洎乎魏晉,政教陵遲,僭踰莫禁,代有變改,異制殊狀,君臣瞀亂,以致顛覆。今略舉沿革,不可畢載,徵其制作,為車輿篇云。
五輅虞 夏 殷 周 秦 漢 後漢 魏 晉 東晉 宋 齊 梁 陳 後魏 北齊 後周隋 大唐
昔人皇氏乘雲駕六羽,出谷口,或云秖車也。及五龍氏乘龍,上下以理。古史考云:「黃帝作車,至少昊始駕牛,及陶唐氏制彤車,乘白馬,則馬駕之初也。」
有虞氏因彤車而制鸞車。
夏后氏因鸞車而制鉤車,鉤之言不揉自曲。俾車正奚仲建斿旐,尊卑上下,各有等級。
殷因鉤車而制大輅。禮緯曰「山車垂鉤」,乃鉤車之象。昔成湯用而郊祀,有山車之瑞。山車亦謂之桑根車,似金根之色,亦謂之大輅。
周因殷輅以制木輅,約木以加飾,為王五輅。一曰玉輅,鍚,樊纓十有再就,建太常,十有二斿,以祀。鍚,馬面當盧刻金為之,所謂鏤鍚也。樊,馬大帶也。纓,馬鞅也。就,成也。皆以五采罽飾之。樊音鞶,下同。二曰金輅,無鍚,以金為婁頷之鉤,樊纓九就,建大旂,以賓,同姓以封。三曰象輅,無鉤,以朱飾勒而已,樊纓七就,建大赤,以朝,異姓以封。皆以玉金象飾諸末而為名。凡言玉金象路,皆此義。樊及纓,以五采罽飾之。四曰革輅,革鞔漆之,無他飾,以白黑飾韋為龍勒絛飾,樊纓五就,建大白,以即戎,以封四衛。龍,駹也。以白黑飾韋雜色為勒。五曰木輅,不革鞔,漆之而已,以淺黑飾韋為樊鵠色,飾韋為纓,就數同於革輅,建大麾,以田,以封藩國。
秦平九國,蕩滅典籍,舊制多亡。因金根車用金為飾,謂金根車,而為帝軫。玄旗皂斿,以從水德。復法水數,駕馬以六。夏太康盤遊無度,昆弟五人作歌曰,「若朽索之馭六馬」,則六馬非始於秦制,但法水數,故相符爾。
漢武帝天漢四年,始定輿服之制。郊祀所乘,謂之大駕,備車千乘,騎萬匹,其儀甚盛,不必師古。及王莽篡位,武車常軔。如振反。車輪木也。赤眉之亂,文物無遺。
後漢光武平公孫述,始獲葆車輿輦。而因舊制金根車,擬周之玉輅,最尊者也。輪皆朱斑重牙,貳轂兩轄,轂外復有一轂抱轄,其外乃復設轄,抱銅置其中。東京賦曰:「重輪貳轄,疏轂飛軨。」注:「飛軨,畫緹油,繫於軸上。」金薄繆龍,為輿倚較,徐廣曰:「繆,交錯之形也。較在箱上。」說文曰:「文畫蕃。」蕃,箱也。通俗文曰:「車箱為較。」文虎伏軾,龍首銜軛,左右吉陽筩,徒冬反。鸞雀立衡,文畫輈,羽蓋華蚤,徐廣曰:「翠羽蓋黃裏,所謂黃屋車也。金華施橑末,有二十八枚,即蓋弓也。」建大旂,十有二斿,畫日月升龍,駕六馬,象鑣鏤鍚,金鋄方釳,訖乞反。插以翟尾,朱兼樊纓,赤罽易茸,金就十有二,左纛以氂牛尾為之,在左騑馬軛上,大如斗,是為德車。大駕則御鳳凰車,以金根為副。其駕玄馬六,因秦不改。或云始自漢制。許慎五經異義,說天子駕六馬,以經言「時乘六龍以御天」。蓋乃陰陽之氣,乘六上下,非為禮制。按周官校人「掌王馬之政,凡擇良馬而養乘之,乘馬一師四圉」,四馬為乘。古毛詩說,天子至大夫同駕駟,皆有四方之事,詩云「四牡彭彭」是也。
魏武王受漢獻帝命,乘金根車,駕六馬,設五時副車。至明帝景初中,山茌縣黃龍見,以為魏得地統,服色尚黃,戎事乘黑首白馬。齊王正始中,詔出入必御輦乘輿。
晉武帝承魏陳留王命,乘金根車,駕六馬,備五時副車。及受禪,設玉金象革木五輅,並為法駕,旗斿服用,悉取周制,文物華藻,因金根車,更增其飾。朱斑漆輪,加畫文。兩箱之後,加玳瑁為從翅,金銀雕飾,時人亦謂為金從車。邪注旂旗於車之左,又加棨戟於車之右,皆橐而施之。棨戟韜以黻繡,上為亞字,繫大蛙蟆幡。軛長丈餘。於戟之杪,以氂牛尾,大如斗,置左騑馬軛上,是為左纛。轅皆曲向上,取夏殷山車垂鉤之義。玉輅駕六黑馬,金象革木駕駟,以黃金為叉髦,插以翟尾。象鑣鏤鍚,金鋄方釳,繁纓赤罽易茸,金就十有二。五輅皆有鍚鑾之飾,和鈴之響,鉤膺玉瓖,龍輈華轙,魚倚反。朱幩。音汾。法駕行則五輅各有所主。復制金根車,去漢之文物,駕四馬,不建旗幟,上如畫輪車,下猶金根之飾。
東晉元帝始建大輅戎輅各一,以殷人祀用大輅,周人即戎用戎輅故也。因金根車飾,皆駕黑駟,是為玄牡。安帝義熙中,平關洛,得姚興偽車輦,或時乘用焉。
宋孝武大明中,尚書左丞荀萬秋改造五輅。玉輅,依晉金根車,加赤漆畫,玉飾諸末,建青旗,十有二斿,駕駟以玄,復因漢之安車,章施羽葆蓋,以祀。以金根為金輅,建青旂,駕玄馬四,羽葆蓋,以賓。象、革、木輅,並擬玉輅,漆畫,羽葆蓋。象輅視朝,革輅即戎,二輅並建赤旆,駕玄馬四。木輅建赤麾,以田,駕赤馬四。大事法駕,五輅俱出。
齊武帝永明初,伏曼容議:「齊德尚青,車旗先青,次赤,次白,次黑。軍容戎事,宜依漢道行運之色。」因宋金根車而脩玉輅,畫輪金塗,兩箱上望板前優游,通緣金塗鏤鍱,音葉。碧紋箱,鑿鏤金薄帖。兩箱外織成衣,兩箱裏金塗鏤面釘,玳瑁帖。望板箱上帖金博山。優游上,和鸞鳥立花趺銜鈴,銀帶玳瑁筩;優游下,隱膝,裏施金塗鏤面花釘,織成文。優游橫前,施玳瑁帖,金塗花釘,金塗倒龍,後損鑿銀玳瑁龜甲,金塗花沓。望板,金塗受福望龍諸校飾。軛及諸末,皆螭龍首。龍形板在車前,銀帶花獸,金塗受福,緣裏邊,鏤鍱玳瑁織成衣。裏,金塗鏤面花釘。外,金塗博山、辟邪障、鳳凰銜花。升蓋,金塗鏤鍱,二十八爪支子花,黃錦外衣,複碧絹漆布緣油頂,絳絲織成顏芚徒昆反赭舌孔雀毛複錦,綠紋隨陰,懸諸珠蚌佩,金塗鈴,雲朱結仙人綬,雜色真孔雀眊。一轅,漆畫車衡,銀花帶,衡上金塗博山,四和鸞鳥立花趺銜鈴,龍首銜軛,插翟尾,上下花沓,絳綠絲的,望繩八枚。旂十有二斿,畫升龍,竿首金塗龍銜大鄒幡,真眊。棨戟,織成衣,金塗沓駐及受福,金塗鴈鏤鍱。漆安立床,在車中,錦複黃紋,為安立衣。錦複黃紋障泥,八幅,長九尺,綠紅錦芚帶,織成花。五輅江左相承駕駟,左右騑為六。施絳絲遊御繩,其重轂貳轄,飛軨幡,赤油,金紫真眊,左纛置左騑馬軛上,金鋄方釳,繁音鞶纓,金塗紫皮帶真眊,橫在馬膺前,其鏤鍚,皆如古制。初加玉輅為重蓋,棲寶鳳凰,綴金鑷珠璫玉蚌珮,四角金龍銜五采眊,又麒麟頭加以綵畫,馬首戴之。竟陵王子良啟曰:「凡蓋圓象天,軫方象地。上無二天之儀,下設兩蓋之飾,求諸志錄,殊為乖衷。又假為麟首,加乎為頭,事不師古,鮮或可施。」至建武中,明帝乃省重蓋等。金輅之飾如玉輅而減少,象輅減金輅,革輅如象輅而尤減,木輅如革輅,建大赤麾,首施大鄒幡。玉輅、金輅建碧旂,象輅、木輅建赤旂。
梁武帝初因齊制,天監三年,五輅旗麾同用赤而斿不異,以從行運所尚也。七年,帝據周禮「玉輅以祀,金輅以賓」,今祀乘金輅,詔下詳議。周捨謂「金輅為齊車,本不關於祭祀」。於是改陵廟皆乘玉輅,轡以朱絲。
陳初因梁。文帝天嘉初,令到仲舉議,錯綜漢晉舊飾,造玉金象革木等五輅。皆金薄交龍,為輿倚較,文豹伏軾,虯首銜軛,左右吉陽筩,鸞雀立衡,文畫轓,綠油蓋,黃紋裏,相思橑,金華末。邪注旂旗於車之左,各依方色。加棨戟於車之右,韜以黻繡。獸頭幡,長丈四尺,懸於戟杪。玉輅,正副同駕六馬,餘皆駕駟。並金叉髦,插以翟尾,玉為鏤鍚。以綵畫蛙蟆幡,綴兩軸頭,易漢之飛軨。五輅兩箱後,皆玳瑁為從翅,金銀雕飾。兩箱裏,衣紅錦,金花帖釘,上用紅錦為後檐,青紋純帶,夏花簟,冬綺繡褥。
後魏道武帝天興初,脩軒冕,制乾象等輦,草刱制度,多違舊章。至孝文太和中,儀曹令李韶更議改正,唯備五輅,各依方色,其餘車輦,猶未能具。明帝熙平中,侍中崔光等議,大造車服,五輅並駕五馬,亦無經據。
北齊車服制度,多因後魏。天保中所乘,是太和中李韶所制五輅。
後周依周禮設六官,置司輅之職,掌公車之政,辨其名品物色。皇帝之輅,十有二等:一曰蒼輅,以祀昊天上帝。二曰青輅,以祀東方上帝。三曰朱輅,以祀東方上帝及朝日。四曰黃輅,以祭地祇、中央上帝。五曰白輅,以祀西方上帝及夕月。六曰玄輅,以祀北方上帝及感帝、神州。此六輅,通漆之,而無他飾,即周木輅遺象也。馬皆疏面,斿就以方色,俱十有二。七曰玉輅,以享先皇,加元服,納后。八曰碧輅,以祭社稷,享諸先帝,食三老五更,享諸侯耕籍。九曰金輅,以祀星辰,視朔。十曰象輅,以望秩群祀。十一曰革輅,十二曰木輅。此六輅漆畫之,用玉碧金象革物飾諸末。鍚面金鉤,就以五采,俱十有二。其輅之飾,重輪重較加茸焉。皇帝之輅,輿廣六尺有六寸。畫輪轂輈衡以雲牙,箱試文,內畫以雜獸。獸伏軾,鹿倚較。三辰之常,玄青蒼等旗,畫繢之,六仞曳地。設和鑾,以節趨行。圓蓋方輿,以象天地。
隋開皇元年,內史令李德林奏:後魏輿輦乖制,請廢,唯留後魏太和時李韶所制五輅,北齊所遵者。後著令,制玉輅,青質,重箱盤輿,左龍右虎,金鳳翅,畫文,軛左立纛,金鳳一在軾前,八鸞在衡,二鈴在軾。龍輈之上,前設障塵,青蓋黃裏,繡斿帶。金博山,綴以鏡子,下垂八珮。樹四十葆羽。輪皆朱斑重牙,複轄。左建太常,十有二斿,皆畫升龍日月,其長曳地。右載闟他合反戟,長四尺,闊三尺,黻文。旗首金龍頭,銜鈴及緌,垂以結綬。駕蒼龍,金鋄方釳,插翟尾五焦,鏤鍚,鞶纓十有二就,皆五采繒罽為飾。天子祭祀、納后則乘之。金輅,赤質,左建旟,畫飛隼,右建闟戟,盤輿鳳翅等,並同玉輅。駕赤騮。臨朝、會同、饗射、飲至則乘之。象輅,黃質,左建旌,畫麟,右建闟戟,駕黃騮。祀后土則乘之。革輅,白質,鞔以革,左建旗,畫騶虞,右建闟戟,駕白駱。巡狩臨兵則乘之。木輅,黑質,漆之,左建旐,畫玄武,右闟戟,駕黑騮。田獵則乘之。其五輅,並駕六馬,馬飾同玉輅。復制安車,重輿曲壁,紫油纁裏,通幰,朱絲絡網,朱鞶纓。駕赤騮。臨幸所乘。按隋氏五輅,遠酌周禮,旗斿藻飾,近約漢制,文質相半。
大唐因隋制,玉、金、象、革、木,是為天子五輅。玉輅,青質,重輿,左青龍,右白虎,金鳳翅,畫文烏獸,黃屋左纛,金鳳一在軾前,十二鑾在衡,正輅鑾數皆准此。副輅及耕根車則八。二鈴在軾,龍輈前設障塵,青蓋黃裏,繡飾,博山鏡子,樹羽,輪皆朱斑重牙。左建旂十有二斿,斿畫升龍,其長曳地。右載闟戟,長四尺,廣三尺,黻文。旂首金龍頭銜結綬及鈴緌。駕蒼龍,金鋄方釳,插翟尾五焦,鏤鍚,鞶纓十有二就。祭祀、納后則供之。金輅,赤質,餘同玉輅,駕赤騮,饗射、祀還、飲至則供之。象輅,黃質,餘同金輅,駕黃騮,行道則供之。革輅,白質,鞔以革,餘同象輅,駕白駱,巡狩、臨兵事則供之。木輅,黑質,漆之,餘同革輅,駕黑騮,田獵則供之。旌旗鞶纓及蓋,皆從輅色。其蓋文裏俱用黃。其鏤鍚,五輅並同其飾。武德初著令,天子鑾輅,玉金象革木五等,屬車十乘,指南車、記里鼓車、白鷺車、鸞旗車、辟惡車、皮軒車、耕根車、安車、四望車、羊車。貞觀元年十一月,始加黃鉞車、豹尾車,通為十二乘也,以為儀仗之用。大駕行幸,則分前後,施於鹵簿之內。若大陳設行,則分左右,施於儀仗之中。高祖、太宗大禮則乘輅。高宗不喜乘輅,每有大禮則御輦。至武太后,以為常。玄宗以輦不中禮,廢而不用。開元十一年冬,祀南郊,乘輅而往,禮畢騎還。自是行幸郊祀,皆騎於儀仗之內。其五輅腰輿,陳於鹵簿而已。
副車五牛旗轝附○
秦 漢 魏 晉 東晉 宋 齊 梁 陳 隋 大唐
秦平天下,以諸侯所乘之車為副。
漢制,安車、立車各五乘,為乘輿副車。輪皆朱斑重牙,貳轂兩轄,金薄繆龍,為輿倚較,文虎伏軾,龍首銜軛,左右吉陽筩,鸞雀立衡,文畫輈,羽蓋華蚤,建大旂,十有二斿,畫日月升龍。駕六馬,象鑣鏤鍚,金鋄方釳,插翟尾,朱兼樊纓,赤罽易茸,金就十有二,左纛以氂牛尾為之,在左騑馬軛上,大如斗。其馬各如方色。自馬者,朱其髦尾為朱鬣云。所御駕六,餘皆駕四,後從為副車。應劭漢官鹵簿圖曰:「乘輿大駕則御鳳凰車,以金根為副。」
魏因漢制,五時副車,置髦頭雲罕。
晉制,五安車,五立車,合十乘,名五時車,俗謂五帝車。建旗十二斿,各如車色。立車則正豎其旗,安車則斜注。駕馬不易漢制。左右騑驂,金鋄鏤鍚,黃屋左纛,如金根之制,行則從後。
東晉過江,副車遺缺,有事權以馬車代之,建旗其上。其後制五色木牛,象五時車,豎旗於牛背,行則使人輿之。牛之為義,蓋取負重致遠而安穩。旗常纏而不舒,所謂德車結旌。唯天子親戎,五旗舒旆。所謂武車綏旌。
宋因晉,而無副車。
齊王儉議,宜用金輅九旒。時乘黃無副,借用五輅,大朝臨軒,權列三輅。今衣書車十二乘,榆轂輪,簟子壁,綠油衣,箱外綠紗萌,油幢絡,通幰,竿刺代棟梁,柮檽真形龍牽,支子花,轅頭後伏神執承幄沓,金塗鉸具。音次。古副車之象也,亦曰五時副車。青萌車是謂他合反幰車。
梁依晉制,五牛旗車,左青赤,右白黑,黃居其中,象古之五時副車也。復制衣書車,一曰副車。
陳因舊制,五時副車,飾同五輅,並駕六馬。
隋因陳制,五時副車,色及旗章,一同正輅,唯降二等,駕用四馬。
大唐之制,副輅五乘,大駕行幸,皆次於五輅後為副。又五牛旗轝五,黃牛旗處內,赤青在左,白黑在右,各八人執,左右威衛隊正各一人檢校。大駕鹵簿,在小轝後。
戎車周 漢 魏 晉 宋 齊 梁 後周 隋
周巾車氏「革輅即戎」,車僕掌戎輅之萃,音倅。廣古曠反車之萃,闕車之萃,苹車之萃,輕音罄車之萃。萃猶副也。此五者,兵車,所謂五戎也。戎輅,王在軍所乘也。廣車,橫陳之車也。闕車,所用補闕之車也。苹猶屏也,所用對敵自蔽隱之車也。輕車,所用馳敵致師之車也。孫子八陳,有苹車之陳。
漢因周,有輕車,朱輪輿,不巾不蓋,建矛戟幢麾,音福轍弩箙。置弩於軾上,駕兩馬也。藏於武庫。大駕出,次屬車,在鹵簿中。孫子兵法云:「有巾有蓋,謂之武剛車。」武剛車者,為先驅。又為屬車、輕車,為後殿也。戎車,其飾如耕車,蕃以矛麾金鼓羽析幢翳,冑甲弩之箙。通俗文曰:「箭箙謂之步叉。」
魏景初改正朔,戎事乘黑首白馬,建大赤之旗。泰始中,並建赤旗。
晉制,輕車,駕二馬,古之戰車也。前後二十乘,分居左右。輿輪洞朱,建矛戟麾幢,置弩於軾上。大駕出,射聲校尉、司馬、吏士載,以次屬車後。
宋依漢制,戎車建矛麾,邪注之,載金鼓羽幢,置甲弩於軾上。輕車之制,因漢不易,以武剛車為殿。
齊梁以下,及後周與隋,或並用之。
獵車蹋獸車闟戟車附○周 漢 魏 晉 宋
周謂之奇車。曲禮曰:「國君不乘奇車。」注云:「獵車也。」巾車氏「木輅以田」。
漢制,其飾如安車,重輞縵輪,繆龍繞之。一曰闟豬車,親校獵乘之。
魏因漢制,改名蹋獸車。
晉因魏制,一名闟戟車。
宋因晉制。自後無聞。
指南車
有熊氏 周 後漢 魏 東晉 宋 齊 梁 後魏 大唐
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,蚩尤作大霧,將士皆迷四方,黃帝於是作指南車以示方,故後常建焉。出崔豹古今注。
周致太平,越裳氏重譯來獻。使者迷其歸路,周公為司南之制,使載之南,周年至國。故常為先導,示服遠人,而正四方。車法具在尚方故事,其制未詳。
後漢張衡始復創造。漢末喪亂,其器不存。
魏明帝青龍中,令博士馬鈞紹而作焉。車上有木仙人,舉手恒指南。車箱迴轉,所指微差。晉亂復亡。
東晉義熙十三年,劉裕平長安,始得此車,復修之。一名司南車。駕駟其下,制如樓,三級,四角金龍銜羽葆。刻木為仙人,衣羽衣,立車上,車雖迴運,而手恒指南。大駕出行,為先啟之乘。此車戎狄所制,機數不精,迴曲頻驟,猶須人力正之。范陽人祖沖之,有巧思,常謂宜更造。
宋順帝昇明中,齊高帝為相,命沖之造焉。車成,使撫軍將軍、丹陽尹王僧虔等試之。其制甚精,百屈千迴,未嘗移變。
齊因宋制,加飾四周,箱上施屋。指南人衣裙襦天衣,在箱中。上四角皆施龍子竿,懸雜色真孔雀眊,布皂複幔,駕牛,皆銅鉸飾。
梁復名司南車,大駕出,為先啟之乘。
後魏太武帝使工人郭善明造之,彌年不就。扶風人馬岳又造,垂成,善明酖殺之。
大唐修之,備於大駕,行則先導。
記里鼓車東晉 宋 齊 梁 大唐
東晉安帝義熙十三年,劉裕滅後秦所獲,未詳其所由來。制如指南車,駕駟,中木人執槌向鼓,行一里則打一槌。崔豹古今注云:「亦名大章車,所以識道里也。車上為二層,皆有木人執槌。行一里,下一層擊鼓;行十里,上一層擊鐲。尚方故事有其作法,然未詳。
宋因之不易,大駕鹵簿,次指南車後。
齊因宋制,飾加華蓋子,Â衣漆畫,鼓機皆在內也。
梁因齊制,改駕以牛。
大唐復脩,大駕鹵簿,次指南車後。
白鷺車隋 大唐
隋一名鼓吹車,車上施層樓,樓上有翔鷺棲烏。
大唐之制因之,駕四馬,大駕出,在記里鼓車後。
鸞旗車漢 晉 宋 大唐
漢制鸞旗車,編羽旄列繫幢傍。胡廣曰:「以銅作鸞鳥於車衡上。」
晉宋因之,駕四馬,先路所載。
大唐備於大駕鹵簿,次白鷺車後。
辟惡車秦 大唐
秦制也。桃弓葦矢,所以禳祓不祥。太卜令一人,在車,執弓箭。出崔豹古今注。
大唐之制,駕四馬。大駕出,在鸞旗車後。
皮軒車漢 晉 宋 大唐
漢制,皮軒車,以虎皮為軒。
晉宋相因,駕四馬,皆大夫載。自後無聞。
大唐備之大駕鹵簿,次於辟惡車後。
耕根車漢 魏 晉 宋 隋 大唐
漢制,耕根車如副車。有三蓋。一曰芝車。置耒耜之箙,上親耕所乘也。桓譚謂楊雄曰:「君之為黃門郎,居殿中,數見輿輦,玉蚤、華芝及鳳凰、三蓋之屬,皆玄黃五色,飾以金玉、翠羽、珠絡、錦繡、茵席者也。」
魏因之,建赤旗。
晉因之,駕駟,天子親耕所乘,置耒耜於軾上。一名三蓋車。
宋因之。
隋以青為質,三重蓋,羽葆雕裝,同玉輅。駕六馬。其軾平,以青囊盛耒耜而加之。籍田則之乘。
大唐因隋,其飾不易,大駕行則備焉。
安車周 漢 晉 宋 齊 隋 大唐
周制,致仕之老及后乘之。
漢制,乘輿、金根、安車、立車,蔡邕曰:「五安五立。」徐廣曰:「立乘曰高車,坐乘曰安車。」是為德車。五時車,安、立亦皆如之。各如方色,馬亦如之。建大旂,十有二斿。所御駕六馬,餘皆駕四。皇太子、皇子、公、列侯,皆乘之。自漢以後,亦為副車。
晉制因之。天子所御則駕六,其餘並駕四。三公下至九卿,各一乘,公駕三,特進駕二,卿駕一。
宋因之。
齊制,諸王、三公、國公、列侯等,禮行則乘之。
隋制,金飾,紫通幰,朱裏。駕四馬。臨幸及弔則供之。
大唐之制,以金飾,駕四馬,臨幸則乘之。大駕出,在耕根車後。
四望車齊 隋 大唐
齊四望車,通幰,油幢絡,斑漆輪轂,亦曰皂輪車,以加禮貴臣。
隋制,同犢車,黃金飾,青油幢朱裏,紫通幰,紫絲網,駕一牛,拜陵、臨弔則乘之。
大唐之制,以金飾,駕四馬,拜陵、臨弔則乘之。大駕出,在安車後也。
遊車漢 晉 宋
漢制,九遊車九乘,大駕為先乘。
晉宋因之,自後無聞。
羊車晉 齊 梁 隋 大唐
晉制,羊車一名輦車,上如軺,伏兔箱,漆畫輪。武帝泰始中,羊琇乘,司隸糾罪免官。
齊依之,因制漆畫牽車,小形如輿,金塗縱容,錦衣。箱裏隱膝後戶牙蘭,轅枕後捎,幰竿代棟梁,皆金塗鉸飾。御及皇太子所乘也。
梁因制羊車,亦名輦,上如軺,小兒衣青布蔥褶,五辮髻,數人引之。貴賤通得乘之,名牽子也。
隋大業始置焉。金寶飾,紫錦幰,朱絲網。馭童二十人,皆兩環髻,服青衣,年十四五者為之,謂之羊車小史。駕果下馬,其大如羊。
大唐因之,小史十四人。
畫輪車晉 宋 齊 梁
晉制,畫輪車,駕牛,以采漆畫輪轂,上起四夾杖,左右開四望,綠油幢,纁朱絲青交絡,其上形如輦,其下猶犢車。貴者不乘。大駕次羊車後也。
宋齊梁相因,為群公所乘。自後無聞。
鼓吹車梁
梁制,鼓吹車,上施層樓,四角金龍,銜流蘇羽葆。凡鼓吹,陸則樓車,水則樓船,在殿庭則畫筍為樓。樓上有翔鷺棲烏,或為鶴形。自後無聞。
象車晉
晉武帝太康中,平吳後,南越獻馴象,詔作大車駕之,載鼓吹十人,使越人騎之。元正大會,入庭。大駕鹵簿行,則試橋道。自後不見。
黃鉞車晉 大唐
晉制,黃鉞車,駕一馬。大駕行,於華蓋後御次麾左右。又有金鉞車、金鉦車,並駕三馬。
大唐貞觀以後加之,備於大駕鹵簿。天寶元年,改為金鉞車。
豹尾車周 漢 晉 宋 大唐
周制也,所以象君子豹變,又以尾者言謙也。古者軍正建之。崔豹古今注云。
漢制,大駕出,屬車八十一乘;法駕出,屬車三十六乘,最後一乘懸豹尾,以前比之省中。胡廣曰:「施於道路,豹尾之內為省中。」
晉因之,在鹵簿之末。
宋志徐廣按淮南子云:「軍正執豹皮以制正其眾。」禮記曰:「前有士師,則載虎皮。」乘輿豹尾,亦其義類。
大唐之制,大駕出,在黃鉞車後,駕二馬。右武衛隊正一人,在車執之。
建華車晉
晉制,建華車,二乘。駕四馬。大駕,分在左右行。自後無聞。
通典禮典
通典卷第六十五 禮二十五 沿革二十五 嘉禮十
皇太后皇后車輅 皇太子皇子車輅
公侯大夫等車輅 主妃命婦等車輅
皇太后皇后車輅
周 漢 後漢 晉 宋 齊 後魏 北齊 後周 隋 大唐
周禮,王后之五輅:重翟,鍚面朱總;重翟,翟,雉羽,兩重為蔽,從王祭祀所乘也。厭翟,勒面繢總;厭翟,次其羽,使相迫近,厭其本也。勒面謂以如玉龍勒之韋為當面飾。繢總,以畫繒為之,從王賓饗所乘也。安車,雕面鷖總。皆有容蓋。安車,坐乘車也。凡婦人車,皆坐乘。容謂幨車。鷖總,青黑色繒為之,無蔽。朝見於王所乘,去飾。翟車,貝面組總,有幄;翟車,不重不厭,以翟飾車之側。貝面,貝飾勒之當面。有幄則無蓋矣,如今軿車。后乘以出桑。輦車,組輓,有翣,羽蓋。輦車,不言飾,明無翟總之飾,后居宮從容所乘,但漆而已。為輇輪,人輓之以行。有翣,所以御風塵。以羽作小蓋,為翳日也。
漢皇后鴛輅,青羽蓋,駕四馬,旆九斿。
後漢太皇太后、皇太后、皇后法駕,皆御金根車,重翟,羽蓋,加青交絡帷裳。其非法駕,則乘紫罽軿車,雲文畫輈,黃金塗五末,五末,轅一,轂二,箱二,共五也。蓋施金花。駕三馬,左右騑。應劭漢官儀:「明帝永平七年,光烈陰皇后葬,魂車,鸞輅,青羽蓋,駕四馬,旂九斿,前有方相、鳳凰車。」此因前漢舊制也。
晉制,后乘重翟羽蓋金根車,加青絡,青帷裳,雲畫轅,黃金塗五末,蓋爪施金華,駕三馬,左右騑。其廟見小駕,則乘紫罽軿車,飾及駕馬如重翟。非法駕則皇太后乘輦,皇后乘畫輪車。后先蠶,乘油畫雲母安車,駕六騩馬;騩,淺黑色。騩音貴。油畫兩轅安車,駕五騩馬,為副;又,金薄石山軿、紫絳罽軿車,皆駕三騩馬。
宋因之,法駕乘重翟。先蠶乘油畫雲母安車。元嘉中東宮儀記云「中宮僕御重翟金根車」。
齊因之。重翟車,加金塗校具,白地人馬錦帖,箱隱膝,後戶,白牙的帖,金塗面釘,漆畫輪,鐵鐺,金塗縱容後路錁,師子,軛皆施金塗螭首及龍雀等諸飾。軛衡上施金博山,又有金塗長角巴首。蓋飾金塗爪支子花二十八,青油挾碧絹黃紋蓋,漆布箱紫顏黃紋紫紋隋陰,碧芚。徒昆反。外上施絳紫絲絡。碧旂九斿,棨戟。
後魏熙平中,有司穆紹議:皇后之輅,其從祭則御金根車,親桑則御雲母車,並駕四馬。歸寧則御紫罽車,遊行御安車,弔問御紺罽車,並駕三馬。
北齊因之。
後周皇后之車十二等:一曰重翟,以從皇帝,祀郊禖,享先皇,朝皇太后。二曰厭翟,以祭陰社。三曰翟輅,以采桑。四曰翠輅,以從皇帝見賓客。五曰雕輅,以歸寧。六曰篆輅,以臨諸道法門。六輅皆鍚面、朱總、金鉤。七曰蒼輅,以適命婦家。八曰青輅,九曰朱輅,十曰黃輅,十一曰白輅,十二曰玄輅。五時常出入則供之。六輅皆疏面、繢總。
隋開皇初,李德林奏,用後魏熙平穆紹議皇后之輅。後著令,制:重翟,青質,金飾諸末,朱輪,金根朱牙,其箱飾以重翟羽,青油幢朱裏,通幰,繡紫帷,朱絲絡網,繡紫絡帶,八鸞在衡,鏤鍚,鞶纓十二就,金鋄方釳,插翟尾,朱總,駕蒼龍,受冊、從祀郊禖、享廟則供之。厭翟,赤質,金飾諸末,朱輪畫朱牙,其箱飾以翟羽,紫油幢朱裏,通幰,紅錦帷,朱絲絡網,紅錦絡帶,餘如重翟,駕赤騮,親桑供之。翟車,黃質,金飾諸末,朱輪畫朱牙,車側飾以翟羽,黃油幢黃裏,通幰,白紅錦帷,朱絲絡網,白紅錦絡帶,餘如重翟,駕黃騮,歸寧則供之。諸鞶纓之色,皆從車質。安車,赤質,金飾,紫通幰朱裏,駕四馬,臨幸及弔則供之。輦車,金飾,同於蓬輦,通幰,班輪,駕四馬,宮苑近行則乘之。屬車三十六乘。
大唐因隋制,重翟、厭翟、翟車、安車,其飾不易。又制四望車,朱質,紫油通幰,油畫絡帶,拜陵、臨弔則供之。又制金根車,朱質,紫油通幰,油畫絡帶,朱絲絡網,常行則供之。
皇太子皇子車輅周 漢 魏 晉 東晉 宋 齊 梁 陳 後魏 北齊 隋 大唐
周制,巾車氏掌王五輅,金輅,建大旂,以封同姓。同姓,謂王子母弟,率以功德出封,若魯衛之屬。
漢皇太子、皇子皆安車,朱班輪,飛軨,青蓋,金花,倚虎伏鹿,文畫轓文輈,吉陽筩,金塗五末。旂九斿降龍。皇子為王,錫以乘之。皇孫綠車以從。皆左右騑,三馬。名皇孫車。
魏因之。文帝問:「東平王有輅,為是特賜乎?」鄭稱對曰:「天子五輅,金輅以封,同姓諸侯得與天子同乘金輅,非特賜。」
晉因魏。安車而駕三馬,非法駕則乘畫輪車,上開四望,綠油幢,朱絲繩絡,兩箱裏飾以金錦,黃金塗五末。其副車三乘,形制如所乘,但不畫輪耳。王青蓋車,皇孫綠蓋車,並駕三,左右騑。
東晉安帝時,乘後山安車,制如金輅。
宋因之。皇子為王,亦錫以皇太子之安車。皇孫綠車,亦因舊法。
齊皇太子乘象輅,校飾如御,旂旗九斿降龍。
梁因齊象輅制鸞輅,駕三,左右騑,朱班輪,倚獸較,伏鹿軾,九斿,降龍,青蓋,畫轓,文輈,黃金塗五末。以畫輪車為副。常乘畫輪,則衣書車為副。其畫輪車,上開四望,綠油幢,朱繩絡,兩箱裏飾以金錦。
陳因梁制。
後魏乘金輅,朱蓋,赤質,駕四馬。
北齊因之。
隋皇太子金輅,赤質,金飾諸末,重較,箱畫文鳥獸,黃屋,伏鹿軾,龍輈。金鳳一,在軾前。設障塵。朱蓋黃裏,輪畫朱牙。左建旂,九斿,右載闒戟。旂首金龍頭,銜結綬及鈴緌。駕赤騮四。八鑾在衡,二鈴在軾。金鋄方釳,插翟尾五焦,鏤鍚,鞶纓九就。從祀享廟、正冬大朝、納妃則乘之。軺車,金飾諸末,紫通幰,朱裏,駕一馬,五日常朝及朝饗宮官,出入行道乘之。四望車,金飾諸末,紫油幢通幰朱裏,朱絲絡網,駕一馬,弔臨則乘之。
大唐因隋制。
公侯大夫等車輅周 漢 後漢 晉 宋 齊 梁 後魏 北齊 後周 隋 大唐
周制,巾車掌王五輅,「象輅以封異姓,革輅以封四衛,木輅以封藩國」。異姓,王甥舅也。四衛,四方諸侯守衛者,蠻服以內也。蕃國,謂九州之外,夷服、鎮服、蕃服也。又曰:「服車五乘:服車,服事者之車也。孤乘夏篆,謂五色畫轂約也。卿乘夏縵,夏縵,亦五采畫,無篆。大夫乘墨車,墨車,不畫,但以漆革車而已。士乘棧車,不革鞔而漆也。庶人乘役車。」方箱可載任器以供役。
漢景帝中元五年,始詔六百石以上施車轓,得銅五末,軛有吉陽筩。中二千石以上右騑,三百石以上皂布蓋,千石以上皂繒覆蓋,二百石以下白布蓋,皆有四維杠衣。賈人不得乘馬車。除吏赤畫杠,其餘皆青。古今注曰:「武帝天漢四年,令諸侯王大國朱輪,特虎居前,左兕右麋。小國特熊居前,麋皆居左右。」大使車,立乘,駕駟,赤帷裳。持節者,重導從:賊曹車、斧車、督車、功曹車,皆兩;大車,璅弩十二人;辟車四人;從車四乘。小使車,不立乘,有騑,赤屏泥油,重絳帷。導無斧車。近小使車,蘭輿赤轂,白蓋赤帷,此追捕考按,有所敕取者所乘。諸使車皆朱班輪,四輻,赤衡軛。公、卿、二千石,郊廟、明堂、祀陵,法出,皆大車,立乘,駕駟;他出,乘安車。大行載車,其飾如金根車,加施組連璧交絡四角,金龍首銜璧,垂五綵,析羽流蘇前後,雲氣畫帷裳,文畫轓,長輿車等。駕布施馬。布施馬者,純白駱馬也,以黑藥灼其身為武文。公卿以下至縣三百石,五吏、賊曹、督賊功曹,皆帶劍,三車導;主簿、主記,兩車為從。縣令以上,加導斧車。牛車,武帝推恩之末,諸侯有寡弱者,乘牛車,其後牛車稍通貴者所乘。
後漢制,公侯乘安車,朱班輪,飛軨,倚鹿較,伏熊軾,皂繒蓋,黑轓,右騑,旂九斿,鏤鍚叉旄,朱鑣朱鹿,朱文,絳扇汗,青翅鷰尾。卿以下有騑者,緹扇汗。中二千石二千石皆皂蓋,朱兩轓。千石六百石朱左轓。
晉制,雲母車,以雲母飾犢車,以賜王公。皂輪車,駕四牛,形如犢車,皂漆輪轂,上加青油幢,朱絲繩絡,諸王三公有勳德者特加之。位至公,或四望、三望、夾望車。油幢車,駕牛,如犢車、皂輪,但不漆轂,王公大臣有勳德者特給之。通幰車,駕牛,如犢車,但舉其幰通覆車上,諸王三公並乘之。武帝詔給魏舒陽燧四望小車。三望如四望。油幢絡車,似三望而減,王公加禮者乘,次三望。平乘車,竹簟子壁,榆為輪。通幰,其後形龍牽,金塗支子花紐,轅頭後梢沓伏神承塗。庶人亦然。三公諸王所乘。自四望至平乘,皆銅校飾。諸公給朝車駕駟、安車黑耳駕三。自祭酒掾下及令史,皆皂零。特進以下,諸將軍非持節都督者,給安車黑耳駕二。三公、九卿、二千石,皆大車立乘,駕四。去位致仕告老,賜安車駕四。郡縣公侯,安車駕二,右騑,皆朱班輪,倚鹿較,伏熊軾,皂繒蓋。旗斿,公八,侯七,卿五,皆畫降龍。中二千石、二千石,皆皂蓋,朱兩轓,銅五末,駕二。千石、六百石,朱左轓。王公之元子攝命理國者,安車,駕三,旗七斿,封侯之元子五斿。大使車,立乘,駕四,赤帷裳,騶騎導從,公卿二千石郊廟上陵從駕所乘。小使車,不立乘,駕四,輕車之流也。蘭輿皆朱,赤轂,赤屏泥,白蓋,赤帷裳。又別有小使車,赤轂皂蓋,追捕敕取者所乘。凡諸使車,皆朱班輪,赤衡軛。追鋒車,去小蓋,加通幰,如軺車,駕二。以迅速為名,戎陣之閒,是為傳乘,軺車,古將軍所乘傳也。按漢貴輜軿而賤軺車,魏晉貴軺車而賤輜軿。三品將軍以上、尚書令軺車黑耳有後戶,僕射但有後戶無耳,並皂輪也。
宋因晉,有追鋒車,雲母車,四望車。公及列侯所乘安車,依漢舊制,駕二馬。旂旗斿,王公八,侯七,卿五,皆降龍。公卿中二千石郊陵法出,皆大車立乘,駕四;他出、去位、致仕,皆安車,四馬。中二千石皆皂蓋,朱轓,銅五末,駕二,右騑。王公之世子攝命理國者,安車,駕三,旂旗七斿,侯世子五斿。
齊制,黃屋車,建碧旂九斿,九斿,鸞輅也。蓋以黃繒為裏,金塗校具,絳絲絡。九命上公所乘。青蓋安車,朱轓班輪,駕一,左右騑,通幰車為副,諸王禮行所乘。皂蓋安車,朱轓漆班輪,駕一,通幰牛車為副,三公禮行所乘。安車,黑耳皂蓋為車,朱轓,駕一,牛車為副,國公列侯禮行所乘。馬車,駕一,九卿、領、護、二衛、驍游、四軍、五校從郊陵所乘。餘同晉法。
梁制,二千石四品以上及列侯,皆給軺車,駕牛,伏兔箱,青油幢,朱絲絡,轂輞皆黑漆。天監二年令,三公、開府、尚書令,給鹿轓軺,施耳,後戶,皂輞。尚書僕射、左右光祿大夫、侍中、中書監令、祕書監,給鳳轄軺,後戶,皂輞。領、護、國子祭酒、太子詹事、尚書、侍中、列卿等,給聊泥軺,無後戶,漆輪。車騎、驃騎及諸王除刺史帶將軍,給龍雀軺,以金銀飾。御史中丞給方蓋軺,形小如傘。諸王三公有勳德者,皆特加皂輪車,駕牛,形如犢車,但烏漆輪轂,黃金雕裝,上加青油幢,朱絲絡,通幰。王公加禮者,給油幢絡車,駕牛,朱輪華轂。
後魏三公及王車,朱屋青蓋,制同五輅,名曰高車,駕三馬。庶姓王侯及尚書令、僕射以下,列卿以上,並給軺車,駕一馬;或乘四望通幰車,駕一牛。
北齊因之。王、庶姓王、儀同三司以上,翟尾扇,紫傘。皇宗及三品以上官,青傘朱裏。其青傘碧裏,達於士人,不禁。正從一品執事官、散官及儀同三司,乘油朱絡網車,車牛飾得用金塗及純銀。二品、三品乘卷通幰車,車牛金飾。七品以上,乘偏幰車,車牛飾以銅。
後周諸公之輅九。方輅、各象方之色。碧輅、金輅,皆鍚面,鞶纓九就,金鉤。象輅、犀輅、貝輅、革輅、篆輅、木輅,皆疏面,鞶纓九就,皆以朱白蒼三采。諸侯自方輅而下八,無碧輅。諸伯自方輅而下七,無金輅。諸子自方輅而下六,無象輅。諸男自方輅而下五,又無犀輅。凡就,各如其命。三公之車輅九:祀輅、犀輅、貝輅、篆輅、木輅、夏篆、夏縵、墨車、輚車。自篆以上,金塗諸末,鍚,鞶纓,金鉤。木輅以下,銅飾諸末,疏,鞶纓皆九就。三孤自祀輅而下八,無犀輅。六卿自祀輅而下七,又無貝輅。上大夫自祀輅而下六,又無篆輅。中大夫自祀輅而下五,又無木輅。下大夫自祀輅而下四,又無夏篆。士車三:祀車,墨車,輚車。凡就,各如其命數。自孤以下,就以朱綠二采。
隋制,公及一品象輅,黃質,象飾諸末。建旟,畫以鳥隼。受冊、告廟、升壇、上任、親迎及葬則乘之。侯伯及二品三品革輅,白質,建旟,畫熊虎。受冊、告廟、親迎及葬則乘之。子男及四品木輅,黑質,漆飾。建旐,畫龜蛇。受冊、告廟、親迎及葬則乘之。象輅以下,斿及就數,各依爵品。犢車則魏武賜楊彪七香車也,駕牛,自王公以下,至五品以上,並給乘之。三品以上,青幰朱裏,五品以上,紺幰碧裏,皆白銅裝。唯有慘及弔喪者,則不張幰而乘鐵裝車。六品以下不給,任自乘犢車,弗許施幰而乘。初,五品以上,乘偏幰車,其後嫌其不美,停不行用,以µ幰代之。三品以上,通幰車則青壁,一品軺車,油幰朱網,唯車輅一等,聽敕始得乘之。
大唐王公以下車輅,親王及武職一品,象輅。自餘及二品、三品,革輅。四品,木輅。五品,軺車。象輅,朱班輪,八鑾在衡,左建旂,旂畫龍,一升一降。右載闒戟。革輅,以革飾,左建,通帛為。餘同象輅。木輅,以漆飾之,餘同革輅。軺車,曲壁,青通幰。諸輅,質、蓋、旂,皆朱。一品九斿,二品八斿,三品七斿,四品六斿,其鞶纓就數皆準此。
主妃命婦等車輅漢 晉 宋 齊 梁 北齊 後周 隋 大唐
漢制,長公主乘赤罽軿車。大貴人、貴人、公主、王妃、封君油畫軿車,大貴人加節畫輈,皆右騑。公、列侯及二千石夫人,會朝若親蠶,各乘其夫之安車,右騑,加交絡帷裳,皆皂。非公會,不得乘朝車,得乘漆布輜軿,銅五末。
晉制,三夫人油軿車,駕兩馬,左騑。其貴人加節畫輈。三夫人助蠶,乘青交絡安車,駕三,皆以紫絳罽軿車。九嬪世婦乘軿車,駕三。長公主赤罽軿車,駕兩馬。公主、王太妃、王妃皆油軿車,駕兩馬,右騑。公主油畫安車,駕三,青交絡,以紫絳罽軿車駕三為副,王太妃、三夫人亦如之。公主助蠶,乘油畫安車,駕三。公主有先置者,乘青交絡安車,駕三。諸王妃、公太夫人、夫人、縣鄉君、諸郡公侯特進夫人助蠶,乘皂交絡安車,駕三。諸侯監國嗣子之世婦、侍中常侍尚書中書監令卿校世婦、命婦助蠶,乘皂交絡安車,儷駕。郡縣公侯、中二千石、二千石夫人會朝及蠶,各乘其夫之安車,皆右騑,皂交絡,皂帷裳。自非公會則不得乘朝車。王妃、特進夫人、封郡君,安車,駕三,皂交絡。封縣鄉君,油軿車,駕兩馬,右騑。
宋制,公主安車,以紫絳罽軿車為副,駕三。九嬪、世婦軿車,駕二。王妃、公侯特進夫人、封君皂交絡安車,駕三。其貴人、公主、王妃、封君油軿駕二,右騑。公、列侯、中二千石、二千石夫人會朝及蠶所乘,依漢故事。
齊制,皇太子妃厭翟車,如重翟,飾而微減。油絡畫安車,公主、王妃、三公特進夫人所乘。其貴人、公主、三夫人、九嬪、世婦、三公妃、特進夫人所乘正副,皆依漢晉。
梁天監二年令,上臺、六宮、長公主、公主、諸王太妃、妃,皆得乘青油榻幢通幰車,榻幢涅幰為副。綵女、皇女、諸王嗣子、侯夫人,皆乘赤油榻幢車,以涅幰為副。侍女直乘涅幰之乘。
北齊制,諸公主乘油朱絡網車,車牛飾用金塗及純銀。
後周制,諸公夫人之輅車九:厭翟、翟輅、翠輅,皆鍚面,朱總、金鉤。雕輅、篆輅,皆勒面,刻白黑韋為當顱。繢總。朱輅,黃輅,白輅,玄輅,皆雕面,刻漆韋為當顱。鷖總。青黑色繒,其著如朱總。諸侯夫人自翟輅而下八,諸伯夫人自翠輅而下七,諸子夫人自雕輅而下六,諸男夫人自篆輅而下五。鞶纓就數,各視其君。三妃、三公夫人之輅九:篆輅、朱輅、黃輅、白輅、玄輅,皆勒面,繢總。夏篆、夏縵、墨車、輚車,皆雕面,鷖總。三、由力反。三孤內子,自朱輅以下八。六嬪、六卿內子,自黃輅而下七。上媛婦、中大夫孺人,自玄輅而下五。下媛婦、大夫孺人,自夏篆而下四。御婉、士婦人,自夏縵而下三。其鞶纓就,各以其等。皆簟笰,漆之。君以赤,卿大夫士以玄。君駕四,三輈六轡。卿大夫駕三,二輈五轡。士駕二,一輈四轡。
隋制,皇太子妃乘翟車,以赤為質,駕三馬,畫轅金飾。犢車為副,紫幰,朱絡網。良娣以下,並乘犢車,青幰朱裏。三公夫人、公主、王妃,並犢車,紫幰,朱絡網。五品以上命婦,並乘青幰,與其夫同。
大唐制,內命婦夫人乘厭翟車,嬪乘翟車,婕妤以下乘安車,各駕二馬。外命婦、公主、王妃乘厭翟車,駕二馬。自餘一品乘白銅飾犢車,青通幰,朱裏油幢,朱絲絡網,駕牛。二品以下去油幢、絡網,四品青偏幰。其三公以下車輅,皆太僕官造貯掌之。若受制行冊命及二時巡陵、婚葬,則給之。